王霁教授为我校2024年春季“中传思政大讲堂”暨“形势与政策”课作专题讲座

时间:2024-04-14浏览:13

(通讯员、摄影 陈昱希)2024年春季学期“中传思政大讲堂”暨“形势与政策”市级示范课第二讲于4月10日下午在中传礼堂开讲。本场课程特邀中国人民大学哲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王霁教授为同学们作“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 ——再思考为什么以及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讲座。2023级约1000名本科生现场参加了本次学习,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林媛副教授主持。




王霁教授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切入,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物质文明实现高水平跃升的火车头。近代以来,工业革命的科技发展历经机械化、电气化、信息自动化互联网化智能化四个阶段。进入21世纪,生产动力系统发生质的变化。当前,中国在工业化生产四大生产资料系统中涌现出的新质生产力,具有科技创新性强、涉及的产业领域宽等特点具体体现在以颠覆性技术改变了各行业生产力要素的质态、实现了生产力系统中各生产力要素的优化配置、数字化智能化成为生产控制系统的大脑、以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促进高质量发展四个方面。

霁教授谈到,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形式,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创新和中国实践。其本质在于先进生产力,而关键在于其新质态,即拥有颠覆性技术,并由此形成生产力发展的新质态和新行业,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最终促进物质文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值得强调的是,物质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础,其发展与人类精神文明相辅相成我们应当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精神文明弘扬以道、气、心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以此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设。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与王霁教授展开积极互动。来自2023级艺术与科技、新闻学和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等专业的同学分别就助力中国发展、新旧生产力交替中西模式对比等多个话题向王教授提问。王霁教授与学生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互动,赢得学生阵阵掌声。



王霁教授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等职。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华传统文化等。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政府特殊津贴、首都劳动奖章等奖励。曾作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专家参与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编写,主编有《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哲学基础》《哲学与人生》《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导读》《领导哲学》等高校文科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