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通识核心课程圆满结课

时间:2024-05-11浏览:28

  (通讯员 武闽 摄影 邱春艺 武闽)近日,我校通识核心课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圆满结课。该课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是学院落实学校春季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三项举措”的重要举措。

  课程形式采用专题讲座、现场教学和小班讨论多环节整体联动思路,凸显“思政+传媒”的分类式教学特色,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积极服务首都北京“四个中心”建设目标的重要创新性教学改革举措。2024年春季学期该课程主要面向外国语言文化学院2023级本科生开设,覆盖中西双语播音、中韩双语播音、英语、翻译、日语等多个专业。


专题讲座:服务国之大者 讲好北京故事

  本轮课程的教学重点是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不断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文明交流互鉴,服务国之大者,讲好北京故事,课程围绕这一重点安排了两场专题讲座课程。



  我校兼职思政课教师、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姬德强以“讲好中国故事:历史、理念与路径”为主题,从国际传播的概念边界、历史脉络、实践挑战等角度,系统梳理了这一理论和实践领域存在的迫切问题,特别是首都北京在讲好中国故事这一重大战略中的时空坐标,提出了如何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创新话语和叙事路径。



  特邀嘉宾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孙敬鑫研究员聚焦“讲好北京故事:使命与探索”这一实践话题,通过大量的前沿资料和一手数据详细介绍了在讲好北京故事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显著成效,并系统分析了当前讲好北京故事面临的严峻外部环境,提出了未来讲好北京故事的着力点与突破点。

  在讲座交流互动环节,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东建教授认为这两场讲座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既有大写意也有工笔画,既重故事更重叙事,帮助同学们厘清了实现从故事到叙事这一跨越的关键因素,为大家今后从事国际传播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学们纷纷表示今后的专业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应更多关注国家需要和前沿研究,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化为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北京故事过硬的专业素养和高度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现场教学:感受北京大运河文化传承与创新

  进入新时代,北京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挖掘北京“地方”运河文化特色,特别是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如何助力讲好中国故事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为此,课程组老师专程带领同学们来到2023年底刚刚面向公众开放的北京文化新地标——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开展现场教学。同学们参观了“京华通惠 运河永济——北京与大运河历史文化陈列”,丰富珍贵的运河古迹文物展品生动再现了大运河与北京的密切关系以及运河沿线深厚的人文底蕴。



  “不止运河——沉浸式体验展”则依托目前国内博物馆规模最大的三维衍射系统装置带领同学们穿越时空,畅游大运河沿岸10余个城市,同学们纷纷感叹高新技术带来巨大的感官冲击,体验了一场古今融合的奇妙文化之旅。



  参观过程中,我校传播研究院教授、大运河文化传播领域资深专家张开和同学们深入探讨了大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创新表达。



  张开老师指出,古老璀璨的千年大运河在今天扮演着联通中外的国际传播角色;我们可以借助数字技术让古运河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助力大运河文化“出圈”;作为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的学生更应该认真思考如何立足国际视野,以运河为媒,用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的语言讲好北京的运河故事。


小班讨论:作品思政讲好北京运河故事



  在前期理论讲授和研学实践的学习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学院武闽副教授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北京实践——以大运河文化传播为例”为主题,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和时代价值融入到北京大运河文化传播实践中,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带领学生们开展小组讨论,进而实现了从科学技术创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生态文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多维度对北京大运河故事进行解读,并对同学们的分组结课视频进行了精准指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是北京市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必开课程,本学期该课程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思政课教师和兄弟学院兼职思政课教师携手合作中,通过打造理论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的全过程教学链条,引领学生完成了学而思、思而践、践而悟的螺旋上升学习闭环。同学们纷纷表示该课程有利于帮助他们融通大我与小我、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真正成为当代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国际传播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