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教学在行动丨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思政课“分类教学”团队成立大会召开

时间:2025-03-20浏览:13

(通讯员、摄影 潘攀)为贯彻落实学校春季工作会议精神,马克思主义学院全面启动思政课“分类教学”双院共建项目,项目面向17个专业学院,以“三合力”育人体系为支点,创新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研共建”改革范式,积极推动“三大举措”走深走实。



3月19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晓丽率领分类教学团队前往文化产业管理学院,与该院联合召开“思政课‘分类教学’双院共建启动大会暨教学团队成立大会”,打响了17支分类教学团队进驻专业学院的“第一枪”。此次会议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一院一策”精准对接专业学院需求的协同育人新模式全新开启,为我校“大思政课”生态建设注入创新动能。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郇瓛,执行院长张洪生,党委副书记周子颜,副院长刘江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高宇、杨洋出席会议,会议由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郇瓛主持。



王晓丽首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分类教学改革的背景、目标与实践路径。她指出,此次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学院贯彻落实校党委思政课提质增效“三大举措”的关键行动,目的就是精准对接各学院的专业特色特点,打造“一院一策”思政课分类教学模式,进一步凝聚思政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师和学工团队“三大合力”,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研共建形式,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合作教研、案例共享、实践共创等活动,切实提升思政课育人成效,构建中传“大思政课”育人新生态。



郇瓛介绍了文化产业管理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学改革情况。郇瓛提出,学院始终围绕国家发展大局,形成了以文化发展传播为核心,以文化产业管理、艺术管理、法学为支撑的“一核三体”发展育人体系。学院通过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依托学院特色专业,借助系列慕课制作、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等,逐步完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郇瓛表示,希望未来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持续深入交流,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支持、帮助下,进一步凝练文化产业管理学院课程思政要素,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思政课分类教学蓄力赋能。



张洪生介绍了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科研平台建设及育人成果。张洪生提出,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学科特色鲜明,近年来相关成果多次刊登“三报一刊”。如何有效地把授课教师的学术积累与思政育人紧密结合,不断形成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的特色思政育人体系,是学院课程改革过程中不断探索的重要问题。希望以此次思政课分类教学团队成立大会为契机,学习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育人的优秀经验,与马克思主义学院一道,通力合作,展现文化产业管理学院课程思政特色,发挥文化引领的价值功能,形成系统化思政育人教学成果。

在自由研讨环节,双方教师碰撞思想火花。高宇介绍了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基地建设情况,希望两院依托各自科研平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取得更多优质成果,并就两院联合科研提出工作设想。杨洋分享了思政课建设经验,希望以此次大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两院交流合作,着力建设高质量思政课教师队伍。

思政课教师潘攀提出“定制化学情调研”“定制化思政案例库”计划,积极落实共建共享文化产业领域实践基地、共商共议作品思政计划;思政课教师姚厦瑗建议构建师生共研评价体系,通过思政主题科研课题的联合申报来助力分类教学走深走实;思政课教师周围光分享了前期与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多位教师的合作经历,提出以辩论赛等青年话语形式,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文化产业前沿议题深度融合。

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刘江红副院长结合研究生教学、作品成果要求,以及“四史”通识课的教授经验,提出“专业思政+作品思政+案例思政”的意见;彭健老师介绍了其将党史和军史案例融入文化企业管理教学的探索;孙芊芊老师分享了其作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立足专业特色进行党的创新理论研究的思路;周子颜副书记提出了用“主题班会+思政微课”落实“三合力”育人精神的工作思路。

会议最后,学院双方达成共识:一是共建常态化联络机制。由分类教学团队与文产学院各系指定对接人,定期开展学情调研与联合教研;二是共筑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双向奔赴。整合文产学院文化产业实践基地、校友资源与马院思政课教学资源,共建“文化+思政”特色教学资源库,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双向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