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白)为全面贯彻落实学校春季工作会议精神和学校党委关于思政课改革创新“三大举措”,持续推动思政课分类教学工作提质增效,深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互促,善于用国际化语言和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融通中外、贯通古今,让世界更好认识新时代的中国,2025年3月27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刘东建率队前往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双方共同围绕“国际化视野下的思政教育”主题,举行思政课分类教学团队成立大会暨国际化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策略专题研讨。
会议由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龙俊主持。龙俊书记首先简要介绍了国际传媒教育学院的学生基本情况和思政课程教学情况,并表示希望立足多类型学生构成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度合作,形成思政教育合力。
刘东建书记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谈起,认为首先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学校特色,锚定学校发展目标,深入开展国际化视野的思政教育。他从师资配备、课程设置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思政课分类教学情况,表示要与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建立订单式服务,有效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港澳台学生、外国留学生等群体开展国家化视野下的思政教育,从而将思政小课堂与国际大课堂结合起来,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的国际传播人才。
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娟从党建和学工角度总结出学院思政教育的五条主线:为党育人、组织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并表示未来要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合作,进一步拓宽思政育人渠道。
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副院长唐妮娜从课程设置和教学方面详细介绍了学院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表示未来要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度合作,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
在交流环节,双方教师逐一发言,深入探讨了思政课分类教学的创新思路和实践经验。
国际传媒教育学院专职组织员赵洪斌认为,要立足时代背景,抓住学生心理特点,发挥思政教师专业优势,从“以文化人,润物无声”的角度推进思政课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组织员赵波老师从深度育人的角度出发,表示可以建设特色大思政,通过课题申报,加强课程建设与学术研究,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世界大舞台深度融合发展。阴军莉老师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教学谈起,认为要从“在场感”、“情景化”、“获得感”、“个性化”等角度来建设思政课,并通过校友资源对接、辅导员进课堂、研究生参与等形式来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武闽老师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调研,总结出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学生所感兴趣的关键词,并表示未来要继续系统了解学情,从讲好中国故事、国际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思政课建设。
会议最后,龙俊书记表示,此次交流研讨会成果丰硕,为国际传媒教育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国际化视野下的思政教育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双方要以本次交流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党建引领和业务融合的思政教育合力,共同推动思政课分类教学工作高质量开展,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