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马肖琦 王锦刚 高宇 摄影 姚悦)为深入贯彻落实学校春季工作会议精神,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三大举措”,4月23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工科类”教学团队组织师生赴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参观学习。针对工科类学生特点,课程以厚植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培育求真向善爱美的人文素养和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为目标,组织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进行实践研学,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此次活动由学院副院长、马原教研室主任高宇,“工科类”教学团队教师王锦刚,青年教师段锐,带领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的学生们开展实践教学。
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工作人员的讲解下,师生们首先参观了“文脉华滋”——中国工艺美术基本陈列展。该展览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分“天工开物”“大国匠作”“美好生活”三个单元,系统展示了中国工艺美术的历史、新中国工艺美术的成就,展现了中国工艺美术技艺和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在讲解员生动详实的介绍下,师生们对玉雕、石雕、金属工艺等12大类工艺美术精品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由衷赞叹展品的精湛技艺与深厚文化底蕴。
参观结束后,团队师生与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数字化信息部进行了深入交流。数字化信息部吴娜从当前场馆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展品的数字资源的采集与保护、数字信息安全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场馆的数字化工作现状。数字化信息部李博宇介绍了非遗展品数字化保护的具体情况,以及配合常设展、临时展、专门展做好数字化资料的留存、整理和服务的各项工作。
高宇表示,此次参观活动让他深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与独特魅力,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生动案例。他还介绍了学校专业优势和学院培养特色,希望能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方面与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有更多交流合作。
王锦刚在交流中指出,此次活动是分类教学改革的重要实践,通过现场观摩工艺品,师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增强了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也激发了师生爱国报国、服务人民的深厚感情。
段锐认为在参观中受益匪浅,通过深入交流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是一次“强强联合”的创新实践。通过此次活动,师生们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深刻理解了“巧夺天工”的工匠精神。
在交流环节中,带着调研问题而来的同学们分别从AR展馆建设、AI数字人创构,互动场景开发、数字建模、数字版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提问。同学们表示,通过此次交流,他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科技与历史、文化的关系,拓宽了专业视野,了解了科技创新的实际与社会对科技应用的迫切需要,为今后的学习提供了动力,指明了方向。
此次活动作为学校分类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不仅为学生搭建了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也为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深度合作建立了联系。未来,双方将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创新,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学生活动感悟
2024级通信工程1班 廖克峰
参观过程中被“金属工艺 景泰蓝 宝葫芦”深深吸引。其细腻的纹路与独特的釉色展现了传统工艺的匠心独运,令人叹服。通过本次参观实践活动,更体会到匠人们精益求精的精神。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此熠熠生辉,激励我们传承与创新。
2024智能科学与技术1班 张家维
玉雕作品《岱岳奇观》所呈现的天然翠纹与雄浑气韵让我震撼。它承载着千年石刻之魂,展现了匠人的高超技艺与敬天法祖的虔诚之心。这次实践活动让我感受到传统与现代融合的魅力,体会到精益求精的精神。我深受启发,发现科技助力非遗传承有诸多可能,通过技术一定是可以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的。
2024数据科学与大数据2班 郭鑫
在参观中,苏绣作品《花猫戏蚱蜢》让我印象深刻,堪称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完美融合的典范。这幅作品以极具生活情趣的瞬间为题材,通过苏绣独特的艺术语言,将猫的灵动与蚱蜢的机敏凝固在丝绢之上,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工艺境界。
2023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肖琦
本次实践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名词在眼前生动起来,欣赏件件精美的工艺品不仅会油然而生一种对厚重文化的赞叹自豪,还能够穿越时空认识到非遗传承人的不易。数字化让实在的物质得以保存,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字化,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爱上非遗,让非物质的手艺与精神传承、绵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