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沐颖 孙靖)2025年9月3日上午9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国传媒大学师生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深度参与纪念大会各项工作,用专业行动与扎实服务,再交“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中传答卷。其中,马克思主义学院3名学生用志愿行动诠释担当,贡献了胜利日阅兵幕后的马院力量。
202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隗书贤承担纪念活动远端观众集结传媒大学站点的服务保障工作,为1800余名观礼台观众远端集结疏散提供保障服务,具体负责传媒大学地铁站嘉宾的集结引导、整体转移与秩序维护工作。阅兵结束后,她与队友们再次投入工作,引导观礼嘉宾有序离校。
忙碌过后,隗书贤同学表示,今天能够以志愿者身份服务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庆祝大会,这是自己生命中最值得铭记的一天。“作为远端集结点的志愿者,我在这场盛典中感受到了震撼与荣光。从凌晨到岗准备,到引导参与活动的嘉宾有序集结、通过安检,每一个细节都让我觉得我是历史的参与者。”
3日清晨,书贤和队友们将所有嘉宾送上地铁后,大家在学校集中观看直播。当直播中传来80响礼炮的轰鸣,她与所有人自发肃立;看到一列列飞机从中传校园上空飞过,她与所有人振臂欢腾。书贤说,那一刻,没有距离的阻隔,只有共同的心跳——为先辈们的牺牲,为如今的国泰民安。“虽然我的工作只是引导路线,可当我看到大家有序参与纪念活动,脸上洋溢着庄重与自豪,我便明白,每个岗位都是这场盛典不可或缺的一环。”这次经历让隗书贤同学读懂了深刻的内涵,“和平的重量需要每个人共同守护,作为新时代青年,即便在‘远端’,也能以行动传承抗战精神。这份参与感与使命感,将永远镌刻在我心中。”
2024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研究生李丹丹被分配到向世界传递阅兵信息的重要窗口——梅地亚新闻中心担任志愿服务工作。丹丹的工作内容丰富多样,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为外国媒体担任翻译。“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不仅要准确传达信息,还要注意文化差异,确保沟通顺畅。当看到外国记者通过我的服务,能够更好了解阅兵的相关情况和中国抗战历史时,我内心充满了成就感。”
最让丹丹体会到责任重大的工作点位,是在新闻中心门口从事安检工作,她有幸与国家检测中心和国家监测中心的技术人员一起承担检查境内和境外记者9月3日现场的设备是否具有无线发射功能和无线传输功能,以及发布现场的设备使用告知。通过这项工作丹丹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文化的差异性,同时她也认识到,每一次仔细检查,都是在为新闻中心的安全保驾护航。
当听到国外记者对中国的赞美,她最大的感受就是祖国的日益强大极大增强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底气。“我会将这段经历铭记于心,继续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在今后的生活中,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责任感去面对学习与成长。”
2024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生田润的志愿服务岗位是新闻中心的新闻发布厅引导员。她的主要职责是维持会场秩序、引导媒体记者有序入场,并为他们提供及时准确的会务支持。“在连续多场高规格发布会中,我与团队成员紧密协作,始终以最佳的状态和温暖的微笑迎接每一位中外媒体人,努力展现中国青年志愿者的良好形象。”
田润认为,这段经历不仅是一次实践锻炼,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让她对历史、责任与使命有了更深切的体悟。田润表示,“抗战历史告诉我们,伟大胜利源于万众一心的团结奋斗;而志愿服务让我看到,这种精神在新时代以新的方式延续——每个人微小的奉献,汇聚成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
从晨光熹微的远端集结点,到信息密集的新闻中心,隗书贤、李丹丹、田润三位同学用不同的岗位坐标,共同标注了青春与盛典的交汇点。没有聚光灯下的瞩目,他们的工作藏在引导路线的细节里、跨语言沟通的耐心里,也藏在维持会场秩序的专注里,却同样成为这场纪念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青春因奉献而精彩,使命因担当而厚重。这段志愿服务经历,不仅让他们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更让青春与家国情怀有了更具体的联结。未来,当他们回望这段在天安门广场之外守护盛典的日子,那些凌晨的忙碌、顺利沟通后的安心、共同见证荣光的瞬间,终将成为滋养成长的力量,让“传承”与“担当”不再是抽象的词汇,而是融入日常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