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贾晰 摄影 原晋菲)为深入贯彻落实学校研究生教育“四个一批”改革部署,落实学校秋季工作会精神,推动“一研究”暨“思政课建设研究”人才培养方向落地见效,2025年9月17日下午,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一研究”专题工作会,以新设立的“思政课建设研究”硕士生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为核心,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及课程体系建设路径展开深入研讨,旨在凝聚全院共识,明确建设方向。学院全体教职工参会,会议由王晓丽院长主持。
为确保课程设置科学精准,贴合学科发展与人才需求,学院面向教职工征集到“思政课建设研究”专题及课程名称54项,内容涵盖“大思政课”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思政课等关键领域,为研讨奠定基础。
会上,王晓丽院长指出,前期征集的专题与课程存在“分散”问题,需筛选核心专题并关联整合形成体系化课程模块,设计需参照国社科项目逻辑,兼顾学术性与教学实用性。她明确要发挥学院舆情监测平台数据优势,聚焦“大思政课建设”“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主攻方向,以经费立项调动教师参与积极性,倡导“单兵作战+团队合作”模式,并呼吁教师结合专长积极参与相关专题规划与课程讲授,共同推动专业建设稳步发展。
高宇副院长强调,“思政课建设研究”硕士专业方向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具有首创性,是思政教育学科“蓝海”,需要全体教师以开拓创新精神深耕细作。他提出课程建设要与学术研究、成果转化结合,围绕核心课程产出高水平学术论文、政策专报、理论专著,举办学术会议、专题论坛、教学沙龙等活动,形成“课程—科研—交流”一体化发展格局,打造学科建设特色品牌。
在课程体系“课程池”设计环节,全体教职工结合学科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及行业需求展开深度研讨,从课程框架构建、内容优化、逻辑衔接等维度提出一系列建设性意见。在课程框架搭建方面,石文婷老师建议以“历史演进、理论基础、实践研究、研究方法、教学改革、发展前沿”六大模块构建课程体系,确保知识梯度清晰;须大为老师提出以“认识历史、理论基础、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实践”为框架,结合未来思政教育发展需求,反向梳理当前培养体系的短板,明确学生需具备的核心能力。
在核心问题反思方面,吕艳君老师围绕“如何让思政课入脑入心”“要培养具备何种素养的思政课建设人才”等根本问题,提出课程设置需以“育人目标”为导向,强化内容的思想性与感染力;张静敏老师指出,当前“思政课建设研究”处于探索阶段,需先明确“起点(现有基础)”与“终点(培养目标)”,再系统设计中间实施路径,确保建设方向不偏差;阴军莉老师强调,“教学”是该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需重点阐释思政课教学的历史脉络、理论体系、方法创新与发展趋势,针对当前思政课教学理论系统化、成熟化不足的问题,建议增设“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理论及实践研究”课程补足短板。
在课程优化建议方面,王宇英老师提出,需先明确课程设置的顶层逻辑,对现有“课程池”进行分类整合,同时重点关注思政课体系内部课程的衔接问题,减少教学内容重复;王锦刚老师从培养方案实际执行角度出发,指出课程容量有限,需对“课程池”进行合并精简,确保每门课程的针对性与实用性;李巧针老师强调,课程建设需先厘清“开课目的”,围绕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避免盲目设置课程;杨倩老师提出“旧课新用”思路,建议结合教师已有的成熟课程设计,融入新专业方向的培养需求,同时可探索“传统文化‘第二个结合’与思政课融合”等特色方向,丰富课程内涵;钟思雨老师则聚焦研究生与本科生培养的差异,提出需重点培养学生的思政课教学能力、课程设计能力与管理能力,在实践课程设置中,应遵循“理论方法学习—实践落地—理论升华”的逻辑,引导学生实现“知行合一”。
与会教师进一步从人才培养特色与定位、教学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保障与评价体系等角度纷纷提出了各自的见解与建议。
在听取了各位老师的热烈讨论和真知灼见后,王晓丽院长作了总结点评。她指出,本次会议研讨充分、目标明确,大家提出的意见极具建设性,体现了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她强调,“思政课建设研究”作为新增硕士方向,其核心竞争力在于构建一个“理论顶天、实践立地、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为此,课程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与结果导向相统一,既要系统回应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又要紧密对接国家战略与社会需求。王院长要求,学院要立即启动核心课程的顶层设计与模块整合,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明确时间表与路线图;要同步推进“课程—教材—案例库—教学团队”一体化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范式;要充分利用校内外优质资源,特别是我校在舆情监测、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特色优势,打造差异化竞争力,确保该方向从一开始就站在高起点、走在最前沿。
学院党委书记刘东建在会议总结中强调,该方向专题或核心课程规划需遵循“政策性、政治性、学术性”相统一的原则。教职工需统一思想,从“内容设计的系统性、教学方法的创新性、授课对象的适配性、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四个维度,持续完善课程方案。他同时明确了下一阶段工作重点:一是以此次会议为起点,加快完善专题建设方案,推进核心课程与专题的教学大纲编写及师资配备,力争2026年春季学期将该专业方向正式纳入硕士培养方案;二是优化科研经费使用结构,向课程建设倾斜资源,为课程开发、师资培训、教学资源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擘画思政新蓝图,群策群力育英才。此次工作会的召开,标志着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建设研究”硕士专业方向从“规划阶段”迈入“实质推进阶段”。未来,学院将以核心课程、专题为抓手,持续汇聚全院智慧,推动课程建设、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深度融合,着力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功底、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思政课建设人才,为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