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研究生春季学期读书会
发布时间: 2017-06-16
朱熹有诗云:“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徜徉于书海,如与智者的交流,与大师的对话,让人受益匪浅又心醉神迷。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了鼓励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分别以“再现党辉煌”和“重读马克思”为主题举行了两场读书分享活动。
6月12日下午两点,15级研究生在52号楼217举行了《苦难辉煌》读书会,马克思主义学院毛明华副教授作为指导老师为学生的读书分享做出点评。
活动开始后,13名同学从不同章节、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深入交流了各自对金一南教授《苦难辉煌》这本党史专著的读后感受,并分别联系实际分享了对“理想和信念、传统和使命、光荣和责任、挑战和机遇”的不同理解。张丹丹同学指出,《苦难辉煌》这本书,详细、生动、真实地描绘了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前后的历史,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作者用他鲜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出一个个人物,伟人其实也是凡人,他们也不会天生正确,也会犯错误,也会打败仗,是信仰的力量支持着他们在革命道路上,一路跌跌撞撞、磕磕绊绊,却永不放弃,最终走向胜利。张文慧同学指出,看到书中对于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描述,仿佛将我带到了那个食不饱,穿不暖,日夜兼程的苦难岁月,长征的艰辛我们很难感同身受地去体会,我们只能通过一些对当时境域描述的文字或影视作品中感受,今昔对比,更能使我们体会到感受到现今优越物质生活的来之不易。其他同学也就自己所读的章节做了精彩分享和汇报,蒋介石、冈村宁次、博古、李德、刘畴昔、“七七事变”“湘江战役”……熟悉的、不熟悉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以一个更真实和更客观的姿态站在了同学们面前。
毛明华老师在导读中谈到,当一个民族走向强大的时候,绝不仅仅是物质的强大,绝不仅仅是腰包里塞满了钱,就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了。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信仰珍贵的年代,有什么能让我们感动?有什么值得我们崇敬?有什么能让我们追随?答案是: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再没有抛头颅洒热血的机会,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在平凡的工作当中,做平凡的英雄。在现在这个信息科技日益发达的时代,什么都可以复制,连成功都是可以复制的,但是革命先辈的精神是不能复制的,革命时代虽然过去了,但革命精神不能丢!
6月16日,《马克思传》一书的读书会在52号楼107举行,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东建教授为本场读书会做出了指导。16级十名研究生分别对自己所读章节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汇报。同学们都纷纷表示,看了这本书,第一次清晰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如此贴近生活,马克思也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人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有作为人的正常需要,吃喝住行、恋人家人朋友、爱情亲情友情;他和我们一样也有作为人所具有的缺点:人格不完善、受感情限制等等。他的生活是“奢逸”的,不善于理财,对生活的安排很没有条理,房间里杂乱、肮脏,充满烟草味。年轻时马克思酗酒、打斗,因此曾被学校关禁闭;马克思不修边幅,外衣的纽扣时常扣错。他性情急躁,对人有时爱发脾气,甚至大发雷霆。但这些都不足以否认马克思是一个伟人,马克思博闻强志、兴趣广泛、记忆惊人,他对文学、历史、经济、天文、地理、哲学等都有浓厚的兴趣和精深的研究。同学们表示,马克思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十分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他的写作都建立在广泛的资料搜集和阅读上。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专业的学生,不仅要了解马克思的思想,还应该去全面深入地了解马克思这个人,他的优点和缺点,他的不幸和困难等,但是,他思想与精神的光辉并不会因为他作为物质性的人的真实性而被湮没。
最后,刘东建教授总结,马克思的一生贫穷而艰苦,但是他却给后人留下了无法估量的财富。他一生执着追求信仰的经历,为世人树立了一个很高大的榜样。读书会的尾声,刘东建教授以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为读书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文:武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