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2019春季学期期末教学总结 暨集体备课推进会
发布时间: 2019-07-25
(通讯员:齐向梅摄影:原晋菲)为落实《中国传媒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提升创优计划》,总结本学期学院教学工作,交流教研室集体备课进展与成果,7月24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在52号楼320会议室召开2019春季学期期末教学总结暨集体备课推进会。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全体教师参会,会议特邀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吴敏苏教授、学校教务处邵岩副处长、研究生院培养办邓迪副主任作为专家参会,会议由郑波副书记主持。
会议第一阶段,六位教研室主任就本教研室春季学期的教学工作及集体备课实施情况分别做了总结发言。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主任张露璐代表教研室对集体备课的效果表示了积极的认可,通过两周一次的集体备课,老师们进一步明确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的定位,就教材体系和重难点内容达成了共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本学期在教研室主任杨雁鸿老师的带领下边上课边进行集体备课,不仅出色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为顺应课程考核方式的变化,教学中除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外,还增加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的任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主任马成瑶教授带领教研室一共进行了四次集体备课会,并代表学校参加了学院承办的“京东区域五校高校思政课教师‘手拉手’集体备课会”活动,老师们明确了“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共享了教学资源,包括教学案例、教学视频、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研室本学期为落实市级示范课的教学改革方案完成了2017级、2018级近5000名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的时政讲堂和网络课堂的教学,教研室主任吕艳君副教授带领老师们规范了课程运行模式和管理制度,在专家聘请、课堂组织、在线上课模式、考试方案、SPOC平台迁移等方面继续摸索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积极凝练教学问题,发挥集体力量,进行卓有成效的教改实践,教研室主任赵波副教授从完成教改课题“微课建设”、传媒特色教案建设、线上线下研学三个方面对集体备课工作做了总结。研究生思政课教研室春季学期共开设了两门研究生公共选修课,一是面向所有文科、艺术类学生开设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二是面向所有理工科类学生开设的《自然辩证法》,教研室主任李静霞副教授带领教研室老师对下学期研究生思政课必修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教学安排进行了必要的准备,进一步摸索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会议的第二阶段,由学院两位教师进行教学展示交流,首先,青年教师葛耘娜作为北京市推荐参加“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的青年教师,为大家做了《中国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的专题教学展示。接下来,张付教授作为从事思政课教学工作37年的资深思政课教师,与大家分享了她在《历史唯物主义:历史人物和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专题的教学设计,她在讲授相关理论时,不回避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件,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感受,同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展开教学,进而唤起老师和学生对理论问题和信仰的深度沟通。
教学展示后,吴敏苏、邵岩、吴迪等来宾分别进行了点评,对两位老师的教学展示予以了充分的肯定,特别对张付教授对待教学工作的高度责任感、“课比天大”的职业理念给予了高度评价。吴敏苏教授从自己多年来指导青年教师参加教学比赛的体会和经验出发,对葛耘娜老师在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设计、语言表达、着装教态等方面给出了很多细致、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与会专家们对我院开展的集体备课工作制度和成果给予高度肯定,希望能将这一项目坚持下去,抓住重点,带好两头,使之成为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有利举措。同时,教务处和研究生院的领导老师也充分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职工在教学工作中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主动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的探索精神,表示将一如既往地对马院今后的教学工作给予关注和大力支持。同时希望马克思主义学院能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积极参加学校本科生、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改革工作,在做好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同时,在加强文史哲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会议的最后,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东建教授在总结讲话中就继续推进集体备课制度等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同时在总结思政课高校共建工作、京东地区高校思政课“手拉手”备课会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为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刘东建院长提出了“五个手拉手”的建议,即校际之间手拉手、学院之间手拉手、学院内部手拉手、教研室内部手拉手、师生之间手拉手,得到了与会人员的积极响应。
通过此次会议,学院领导班子和全体老师进一步明确了下一步教学工作的方向、目标,以切实落实集体备课制度为基础,积极主动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中国传媒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提升创优计划》为指挥棒,打造出一批高水准的思政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