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夏季学期思政教研室教学研讨总结
发布时间: 2019-07-19
2019年度夏季学期,思政教研室无上课任务,主要围绕完成教改课题、微课建设、传媒特色教案建设、线上线下研学四个方面开展了集体备课。按照教育部要求,对接马院思政课创优发展规划,思政教研室积极凝练教学问题,发挥集体力量,进行卓有成效的教改实践。
一、完成教改课题
本学期教研室顺利完成了教育部专项教改课题,并提交教改报告。报告核心内容: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挖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核心问题,形成问题链,以核心问题再现的形式开展传统教学与混合式教学相结合的“微课群”建设。不同主题和不同教师的“微课”按照授课特点、主题特色、教材系统等形成各具特色的“微课群”。
解决教与学不能充分衔接的问题,课程互动不够充分的问题,教学方式不适应学生实际的问题,课程教学与学校特色脱节的问题,教材挖掘不够深刻和不够系统的问题,业界资源尚未充分应用的问题等等。
专题式教学与体验式教学相结合,传统教学与混合式教学相结合,传统互动与微互动相结合,传媒特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微课群”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探索微课程科学合理地嵌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前、课中和课后各环节的具体方式,深入研究“微课群”的内容设计和功能发挥。
基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微课群”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的有益尝试,实现课内外、校内外教学资源共享,探索课程多元互动的方案,实践线上线下师生共同学习的方式,挖掘传媒特色与思想政治理论的有效衔接。
所有承担本课题的教师按照授课特点、主题特色、教材系统等至少完成1节微课(不超过15分钟)的录制,形成各具特色的3至5个“微课群”。
打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微课群”,形成“微课群”融入课堂教学、课程研讨与微课呈现一体化的建设机制,将微互动科学合理地嵌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各环节。在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时将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贯穿融入教学,充分体现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时效性。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微课群”建设为蓝本,落实教育部基本要求创新思政教学方式,推广至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甚至下一步因示范效应,开展教师指导学生建设“微课群”,为课堂教学提供身边的案例,实现教与学的充分互动;探索校内外课程资源的互动与共享机制;整合传媒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研讨交流。
二、微课建设
微课展示是我们教研室集体备课的主要内容之一。每次大家按照负责的微课主题讲解授课思路、设计和基本观点。大家围绕课程整体情况点评。每位老师就最熟悉的问题,结合专业特点和思政课程主题,做好录制微课准备。
赵波的题目:传媒与道德。课程大纲:1、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是传媒道德建设的文化根基和思想资源;2、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加强传媒人道德修养;3、勇于转化才能真正发展:探究传媒道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意蕴,塑造传媒人的政治认同。
齐向梅的题目: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课程大纲:引言、法律运行的结构;1、法律制定;2、法律执行;3、法律适用;4、法律遵守。
须大为的题目: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课程大纲:1、个人、社群和集体;2、个人主义和社群主义;3、集体主义的要求——处理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4、集体主义的三个层次;5、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社群主义的关系。
刘鑫的题目: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课程大纲:1、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对立: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用理想否定现实,用现实否定理想;统一:现实中孕育着理想,理想转化为现实;2、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理想越远大,实现的过程就越复杂,需要的实践越长;正确对待理想实现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3、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姚旭的题目: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课程大纲:1、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2、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3、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阴军莉的题目:幸福的样子。课程大纲:1、幸福是全人类的最高目标;2、幸福不是什么;3、幸福的样子。
李巧针的题目: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课程大纲:1、历史上的各种幸福观;2、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3、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三、传媒特色教案建设
教研室的教学研讨的主要目标是凝练传媒特色教案,目前在教育部统一的教案基础上,基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每位教师都按照布置的任务,承担相应章节的传媒特色教案建设。教案建设是教学手段,最终目标是要加强传媒特色与思政课相结合。这在教学前在教师头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存在,在集体备课中凝练疑难问题,侧重教案的情景设计,思考传媒人成长成才的有效机制。
基于精彩性的教学设计,展现传媒特色的教案,挖掘具有典型意义和教学价值的传媒案例,进一步激发师生的探求欲望。这种对教学具有积极作用的案例可以是好故事、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行业典型事件等等,其本质不在角色和情节的复杂,而在于其背后是否具备深究有料、细思有悟的教学价值。
围绕教案建设,老师们提出了一些列问题:习近平新时代思想在教学中如何深度把握,这些思考如何转为对传媒学子的有效指导?教材体系如何转化为传媒特色教案相应的知识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如何与传媒基本价值结合起来?当传媒学子对基本价值问题产出困惑的时候,如何通过课上课下教学实践开展有效引导?传媒特色如何与时代特色结合呢?从众多案例中如何筛选特色案例?在案例解读环节,如何将案例融入教学实施过程中?这些都需要教师对案例材料把握和消化,对案例中蕴藏的教学知识点进行梳理与论证,在教学实践阶段体现充分备课的成果。
教研室教师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如何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思政学科根本要求,发挥好个人专业优势,制约负面消极作用呢?这需要教师在破解原题、定位理论与寻找对策的案例解读全过程中,立足思政学科,充分发挥各自专业特点,可以采取各有千秋的解读方法。传媒特色教案建设着重选择传媒案例切入。它主张开放,允许辩论,继而引导学生得出最合理的认知和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同时点名被淘汰建议与方案的缺陷所在,是教师直面多方案结果需要做好的“最后一公里”。
四、开展线上线下集体备课
思政教研室的公众号《说说思修那些事儿》成为集体备课的重要渠道。目前理上网来栏目主要针对备课中存在的争议问题,转载有分量的理论文章并发布到教研室微信群集体学习。社科学堂栏目主要针对备课中关于元理论的问题,加强课程基础理论研究。身边的思修素材栏目主要针对思修教学中身边鲜活的案例,为课程拓展提供较为直观和丰富的素材。传媒人的思修聊天室栏目主要发布传媒学子的原创观点,针对思修教学的心得体会和相关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线上讨论和传播。传媒学子讲思政课栏目主要针对传媒学子对思修课程体系的深入解读,开展讲思政课课下教学实践,原创成果在公众号发布相互交流,这也是教师们教学成效的积极反馈,为集体备课作参考。
目前公众号《说说思修那些事儿》基本上保持每日一篇推送,常态化备课实践为教师们提供较为丰富和持久的教学参考。
综上所述,思政教研室本学期主要围绕以上四个方面开展教学研讨。集体备课是个重要有效的契机,大家相互交流发现了问题,研讨了课程,加深了理解。我们将在有限时间内继续坚持这种有益的教研交流活动。期待下一步在进一步思考的基础上,传媒特色教案能够问世,为课程建设和业界交流做出一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