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教研室科研推进计划
发布时间: 2019-07-25
本教研室的教学科研主要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 现状
2018年申报成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方向,下设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2个方向。完成了2019年第一届研究生的招生工作,制定了2019年版研究生培养方案,完善了开课申请等系列工作。目前导师团队成员6人。根据学校“四个一批”的发展规划,2020年招生规划将只设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研究方向。
存在的问题:一是研究成果不多,较为分散。导师从其他专业方向转入。二是专业方向变动性大,2020年又要调整。三是影响力不大
优势或机遇:团队长期从事民主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习近平新思想研究刚刚起步。
二. 如何推进
(一)科研方面
1. 依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级学科,建设好2019年新招的2个方向的新开课程,带好研究生。
2. 整合资源,壮大导师队伍。邀请赵瑞琦老师加盟。助推年轻教师研究向新方向靠拢。
3.加大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力度。几个主攻方向:习近平大国外交思想研究;习近平新思想关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研究(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等);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研究(文明交流互鉴观研究;习近平新闻宣传理论研究)。
4.加大校际及不同行业之间的学术交流。
(二)教改:研究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教学改革仅仅围绕习近平新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2019年中国化教研室集体备课情况总结
(一)教学情况:
两门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6位教师,5学分,4000多人次的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2位老师带伤上课。
在习近平3.18讲话之后,学院形成《“思政金课”集体备课工作方案(试行)》,从4月10号开始执行。我们教研室一共进行了4集体备课会,进行了第五章到第九章的集体备课。
(二)收获:
1.深化了对每章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统一认识,确定了“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
2.共享了教学资源,包括教学案例、教学视频、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彼此提供了借鉴和启迪。
3.提升了教师们的教学效果。如葛耘娜、张露璐老师的授课得到学校领导的肯定。
不足:1.教师的知识储备不够充分,讲好概论课需要丰富的学科知识体系。如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近代国际关系、近现代中国政治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当代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政治学理论、经济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文化学、生态学等等。必须加强学习。
4.如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与学没有真正解决。目前教学的总体状况还是我们要让学生学习了解什么,还不能完全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尤其概论课程,学生们中学也已经学过,教学针对性还有待加强。
5.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还有待增强。
6.教学内容如何合理分配没有很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