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联合召开 “双师思政实验课”研讨会
发布时间: 2020-06-18
(通讯员:齐向梅)6月17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联合召开了“双师思政实验课”线上研讨会。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东建、党总支书记傅楠、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副院长胡泽、副院长俞锫以及“双师思政实验课”教学组赵波副教授、樊娜老师、刘晓飞老师、音录学院基础部副主任张晓文老师、马院教学办齐向梅老师等人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郑波主持。
2019年4月,我校党委制定了《中国传媒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提升创优计划》,其中提出“双师思政实验课”计划,探索“双师型”思政课改革。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落实,与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合作制定了中国传媒大学“双师思政实验课”实施计划,并于2019年秋季学期在2019级音乐学、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等专业81名大一新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上开展教改试点工作,由马院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主任赵波副教授和音录学院樊娜老师、刘晓飞老师以及音录学院博士生张超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共同进行“双师思政实验课”教学探索。教学实验在教学团队的辛苦努力和两个学院领导的鼓励支持下顺利开展,期间校党委陈文申书记、王达品副书记、教务处贺小飞副处长及督导专家也多次前往观摩听课,对这一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指导。
赵波老师介绍了“双师思政实验课”试点工作的教学设计、实施过程,并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总结。该教学模式围绕落实“三全育人”的培养目标,建立了“一个标准、双层互动、三维构建、四大目标”的“1234”立德树人机制,同时赵老师还介绍了“双师思政实验课”在实施过程中形成的课前精心设计充分备课、课中力求启发与互动双到位、课后探讨拓展传播发布等三个阶段的具体做法。
刘晓飞老师谈到,通过参与这一教学模式的探索,发现音乐专业的学生课堂参与感很强,“没想到思政课还可以这样上”。特别针对现在社会上价值观教育和引导中存在的问题,课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围绕如何有效发挥思政课的价值引导功能,刘老师认为这一教学模式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樊娜老师立足于学生工作角度,通过这次疫情期间很多的线上工作发现了“双师思政实验课”对学生价值引领所体现出的真实效果,也对下一步双师课的合作和探索更有信心。
音录学院基础部副主任张晓文老师有着多年海外留学经历,她在回国任教后,受到“用中国故事讲好大学思政课”这一思政课教学方式的启发,尝试在自己的专业课堂中利用最后五分钟将与专业有关的思政内容融入教学,诸如介绍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音乐中反映的中外文化的特点等等,引导学生思考一些令他们感到迷茫困惑的音乐文化现象,思考西方音乐和中国传统艺术的关系、音乐工作者服务于社会的本质和内涵是什么、如何建立文化自信等等,均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也让她感到自己的尝试很有意义。
马院本科教学办齐向梅老师介绍了本学院对于“双师思政实验课”所给予的诸项支持,同时表示学院将在音录学院2020级全体新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继续开展“双师思政实验课”探索,并在排课等教学环节安排上给予特殊的安排,以方便教学实施。
听了几位老师的经验分享,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胡泽、俞锫两位副院长也表示会继续大力支持“双师思政实验课”的教学探索,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并且会在自己的专业课程中尝试融入思政课的相关内容。他们还谈到,音录学院很多老师也表示愿意积极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傅楠书记表示,我校的音乐专业是很有特色的,两个学院今后不仅要进一步推进“双师思政实验课”教学模式的建设,还可以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继续探索多种合作模式。
此次研讨会上,双方学院一致认为“双师思政实验课”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结合“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两大课程体系特点,围绕“思政教育功能”和“特色课程建设”两大工作重点,发挥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两大师资优势,把思政课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把思政课的价值引领和专业教育融合在一起,创造性形成思政课教学与专业学科特色协同育人的联动课程设计体系,实现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双方学院领导都表示将对此项工作继续予以大力支持,在任课教师安排、教学运行安排、工作量计算、教改项目支持等方面都将给予倾斜支持。同时,以期通过这一模式的总结和探索,将其推广到其他学院和其他内容的思政课课程设计中。
赵波老师、刘晓飞老师共同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上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