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赴重庆参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红岩精神”实践研修
发布时间: 2024-07-25
(通讯员 钟思雨)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帮助思政课教师深入了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深化对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认识,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丰富思政课教学案例,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24年暑期组织思政课教师一行8人赴重庆参加暑期实践研修。
本期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研修班以“红岩精神”“两路精神”教育为主题,由重庆交通大学主办。研修班开班仪式于2024年7月17日上午隆重举行。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晓平做开班致辞,代表学院向参训学员表示热烈欢迎,他向大家介绍了山城重庆的地理、文化、历史与新时代发展蓝图,围绕研修主题介绍了本期研修班依托学院学术研究资源,依托重庆市及周边丰富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为学员精心设计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教学安排。
本期研修分为理论学习与现场教学两大板块。研修期间,参训老师参加了三场学术讲座学习,分别聆听了由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组织人事处处长甘嘉海讲授的《从红岩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戎教授讲授的《“两路”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探索》和李海峰教授讲授的《如何让“无用”的思政课有“大用”——我在教学上的几点做法分享》,为本次研修奠定了深厚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基础。
在现场教学活动中,研修班先后来到白公馆渣滓洞、烈士墓、红岩魂陈列馆、红岩革命纪念馆、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陈独秀旧居、816工程、南山抗战遗址博物馆等地进行现场沉浸式教学研修。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老师们来到白公馆渣滓洞、烈士墓、红岩魂陈列馆,参观了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走访了大有农场牌坊旧址、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
老师们跟随讲解员回顾了解放战争时期先烈们在这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重温了江竹筠、王朴、陈然等众多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革命故事。
老师们表示,在这里看到的每一幕,无不令人动容和震撼,他们受尽酷刑、坚贞不屈,用宁死不屈、大义凛然的精神谱写了红岩精神的伟大诗篇。
在烈士墓前广场上,研修班思政课教师集体重温了入党誓词,向革命烈士致以崇高敬意与无限哀悼。老师们感动于革命者孜孜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崇高追求、“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把牢底坐穿”的豪迈气概、“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牺牲精神。老师们认识到,代表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浩然革命正气的红岩精神值得永远铭记、世代传承,这种精神激励着每一代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老师们来到江津区,参观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陈独秀同志旧居。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任第一届至第五届党的最高领导人,1938年流寓重庆江津,1942年病逝。旧居中展示的“陈独秀一生劫难表”令人感触,据统计,陈独秀一次遇险、四次被捕坐牢、八次被通缉。在晚年岁月,陈独秀谢绝好友赴美邀请,拒绝国民党资助,心系民族解放,作抗日演讲,关怀青年未来,撰写《小学识字教本》,胸怀天下的眼界与情怀令人钦佩。
经讲解人员介绍,陈独秀生平写的最后一个字——“抛”,精巧地为其人生写下注脚。陈独秀先生被“抛”入中华民族内忧外患之境况,他扛起了思想解放的旗帜,一度成为中共最高领导人,而后被污蔑为汉奸,跌入谷底,最终“抛”下一切美名赞誉、谩骂艰辛,“独”立人间。陈独秀在穷困潦倒之际仍坚持共产主义信仰的崇高精神和革命事迹,让老师们更加坚定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践行“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的入党誓词。
816工程,既是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也是三线建设重点项目,更是一种民族精神,承载了几代人的青春岁月。老师们感慨道,从1966年到20世纪80年代初,成千上万的建设者怀揣着建设祖国的崇高理想,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云集于深山峡谷,他们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青春和生命,建成了816这一举世震撼的工程。
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又称“黄山”,是迄今为止重庆乃至整个西南地区保护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一处抗战遗址群,也是重庆唯一一处“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伫立于黄山景区的望江亭,老师们鸟瞰整个重庆市,渝中半岛、两江交汇、朝天门、千厮门大桥、重庆大剧院等景点尽收眼底。遥想80年前的“较场口大隧道窒息惨案”,对比被日军轰炸一度变为废墟的重庆,老师们感慨到和平来之不易,也从重庆人民“抗战到底”“愈炸愈强”的精神,领悟到一个民族永不屈服的意志和热爱和平的胸怀。
本次研修通过理论教学、情景教学、实践考察、研讨交流等多种教学方式,让老师们深入学习感悟了红岩精神、“两路”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丰富内涵和现实价值。参加研修的老师们纷纷表示,本次研修学习,既与同行们交流了思政课教学经验,更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红色精神洗礼,受到了一次党性教育。大家一致表示,将传承红岩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奋进力量,将英雄们伟大的革命精神贯彻到学习、生活、工作中去,融入到思政课教学当中去,为学校高质量发展,为重点马院建设履行好思政课教师的职责使命。
研修心得(摘选):
马成瑶教授:研修之行现场教学让我们全方位了解了重庆的光荣历史,深深为英雄的重庆感到骄傲,为“两路精神”和“红岩精神”深深感动,更为践行此精神的重庆人民而鼓舞。这些丰富的素材都是我们讲好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案例。
王锦刚教授:本次研修让我深入地了解了红岩精神、“两路”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深深地被革命先烈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顽强的斗争精神所感染。革命先烈们之所以在打碎旧世界建设新中国的斗争中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根本在于他们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因此,帮助青年人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至关重要。
杨倩副教授:《新华日报》《群众》《挺进报》等旧址中陈列的革命文物见证了革命志士笔墨救国、热血救民的英雄事迹,从中无处不闪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为民谋利的使命担当。研修归来,唯有将受到“红岩精神”的感召洗礼融入思政教学,利用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对党和人民忠诚可靠、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阴军莉副教授:红岩精神不仅是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新时代青年成长的重要指引。将这些鲜活的案例用于教学,更有助于搭建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江春鸣副教授: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件非常艰辛的工作,需要我们发扬“红岩精神”和“两路精神”,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为更好地完成这一使命贡献我们的一份光和热。
杨洋副教授:红岩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坚持革命理想信念和英勇顽强斗争的精神。研修班的学习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具有很大的启发与支撑作用,特别是“狱中八条”令人警醒,教育意义十分深刻。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我们必须明白,也必须让青年大学生们明白,中国人民今天的和平生活是革命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学办副主任王雪晴:此次研修不仅让我更好地认识了重庆这座英雄城市,更让我坚定了要在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更好地践行使命担当。作为青年党员我将自觉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将红色基因的强大凝聚力内化于心,将中国共产党人传承的优秀品质外化于行,用红色基因砥砺自己的志气、骨气、底气。
师资博士后钟思雨:“红岩精神”的实践研修之行,让我更加明确研修的意义——遇见。遇见百年历程中为真理抛头颅洒热血的有志之士,为民族解放事业不怕牺牲的红岩烈士;遇见重庆交通大学的同行,钦佩他们身上那种蓬勃昂扬的生命力;遇见我们马院熟悉的师长,携手同行,交流共鉴,“在场”的氛围令我喜悦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