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要闻

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问题链+翻转课堂”思政课教学法改革试验

发布时间:   2024-12-31

(通讯员 张璇 摄影 陈祺曜)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署,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高质量开设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关键课程,我校“教学青年拔尖人才”、青年思政课教师杨洋副教授本学期创新落实学校党委关于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三项举措”,积极开展“问题链+翻转课堂”教学法改革试验,取得了一定积极成效。

  “问题链+翻转课堂”教学法,是以学生关注和困惑的理论现实问题为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结合教材知识重难点设计出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链”,把教材内容转化为一个个小的、富有逻辑联系的“问题”单元,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中,像攀登楼梯一样一步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而帮助学生自主构建完整的认知体系,最终实现价值引导的升华。而翻转课堂就是让学生以小组展示汇报的实践方式,先行自发探索“问题链”的可能答案,然后再由教师进行现场评论、分析、引导,如此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课堂更具有吸引力和效率,提高学生的互动参与度。




立足这一教学方法创新,杨洋老师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学校党委关于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三项举措”的具体要求,在2024级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戏剧影视学院、新闻学院、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本科生教学班上,开展分类教学和试验班探索,着力打造中国传媒大学有特色高水平的思政课教学“特区”。



在问题链的设计中,立足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学科专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科技、人才战略”专题中,设置“如何看待‘新型举国体制’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作用”“如何看待钱学森之问”等问题,激发理工类同学们的爱国之情与科技报国之志。



针对戏剧影视学院和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艺术类专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专题,设置问题“如何充分发挥‘戏影人’在文化强国中的使命担当”、“如何促进当前中国文艺作品‘走出去’”,让学生结合文艺理论学习和专业创作中的亲身体验,去思考感悟文化强国和国际传播建设。




在新闻学院的教学中,杨老师设置了“通过社会舆论观察,你觉得今天的中国人自信吗”这一问题,通过开放式话题赋予学生更多自主表达的空间,重在启蒙锻炼新闻学子的专业素养和思辨能力。新闻学院同学在小组展示的过程中,运用新闻学采编专业知识,围绕问题链主题对校内师生进行观点采访并制作成电视新闻镜头,课堂抬头率大为提高,充分体现了“思政课+专业”的分类教学改革成效。



此外,为落实学校“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杨洋老师在专题问题链设计时,根据新闻学院专业特色,开展AI融入思政课教学,鼓励同学们探索分析国内外生成式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对新闻生产和舆情传播的影响。同时,在习近平强军思想专题学习环节,设置问题“在智能化武器时代‘人’是否还是决定战争胜负决定性因素”,启发同学们围绕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的哲学思考。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有少数同学运用AI技术自动生成课件,态度不够端正、展示质量不佳。杨老师运用成绩考核指挥棒在对这种行为予以惩戒批评的同时,更加重在教育引导传媒学子应当自觉培养善用AI的素养意识,教育同学们在大一阶段就应该扣好学术诚信的“第一粒扣子”。



在这一教学实践活动中,杨洋副教授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进行精心指导,带领学生们呈现出一批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思政课教学实践作品,如此也为我校推荐报送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参赛甄选培育了种子选手。

此外,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工程作为“三项举措”之一,杨洋老师在本学期教学改革创新实践中还承担着课程组教学共同体建设的角色。多位新上岗“双聘”专职思政课教师每周坚持走进杨老师的课堂听课观摩跟踪学习,既赋能了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也在更大范围促进了我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


(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双聘”专职思政课教师、课程组教学共同体成员郇瓛的课堂)


在本学期最后一个教学周,新闻学院同学代表走上讲台,为杨洋老师送上了全班同学的祝福:“您是我们见过的不一样的思政课老师,完全改变了我们以前对思政课的传统印象。在我们同学心中,大家都认为您担得起‘一个好老师’的评价!”


(杨洋老师与新闻学院教学试验班的结课合影)


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持续深入推进学校思政课提质增效“三项举措”,不断探索更多落实分类教学的因材施教举措,全面打造面向传媒学子更具针对性和吸引力的思政课程,为中国传媒大学培养更多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