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要闻

教改试验在探索 | 凝聚共识推动有组织的教学改革落地见效——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思政课教改项目成果进展汇报会

发布时间:   2025-07-10

(通讯员 孙靖 王雪晴)2025年7月9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思政课教改项目成果及进展汇报会。会议聚焦思政课教学改革核心议题,集中展示了全院教师在2025年春季学期教学实践中的创新探索成果,凸显了学院以有组织的教改推动思政课提质增效的决心与成效,展现了老师们扎根教学一线、扎实推进改革的生动实践。


  

  学院全体教师参会,汇报会由杨洋副院长主持。


  

  会上,教改项目负责老师逐一围绕思政课教学改革各抒己见,带来了一系列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改思路与成果。高宇副院长立足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教学项目,分享了使用党的创新理论智能学习平台、AI长文写作模式辅助教学的良好体验,提出了推动多教学平台打通使用、建设数字展厅和以数字化手段拓展思政教育阵地的建议;杨洋副院长倡导“知名校友进课堂”,以鲜活榜样力量增强教学感染力;赵波老师积极推动“传媒里的四史”教学,组建“传媒+思政”教学团队,推行“双师思政”,并鼓励老师们积极申报项目、消化反馈意见,持续优化教学团队建设。


  

  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须大为、周围光老师聚焦“辩论式教学”,提出“AI+辩论”“全员辩论、全章节辩题”等理念,结合“智能体探索”“翻转课堂”模式,让学生在思想碰撞中深化理论认知;姚旭老师分享了她的分类教学思路与方法;刘鑫老师则关注“微观叙事”,着力回应学生思想困扰,让思政教育更接地气、更入人心;张凯老师介绍了他聚焦音乐类专业学生,运用红色影视音乐资源开展课程教学的心得;吴艳玲老师专注实践作业路径研究,提出从实践作业出发重构课堂,力求让学生有所得有所获。


  

  实践育人是本次汇报的重点内容。钟思雨老师介绍了“实践育人试验班”,她带领研发团队以“行走的思政课”为载体,推行沉浸式、陪伴式、任务式、团队式实践,并配套活动手册,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阴军莉老师详解了如何在户外沉浸式思政课的运作过程中将学生转化为深度参与者,带动全员参与,扩大实践教学覆盖面;武闽老师近年来深耕“京华大地生动实践”课教学,她向大家分享了她的团队立足地域资源,丰富实践内容的经验做法;张静敏老师推进“身边事”实践教学改革,通过自主选题、自主成组、规范实践作业管理流程、加强老师现场指导,让学生从身边事中感悟真理力量;潘攀老师活用“天边不如身边”理念,致力于整合大资源库,明确案例来源路径,通过校友资料汇总、采访调研等方式,让学生在调研中学习成长,并提出规范校史、校庆、校友三大主题案例编撰,丰富教学素材;段锐老师挖掘“典礼育人”价值,从毕业典礼、开学典礼、接旗仪式等环节入手,创造性提出在仪式教育中衍生情感教育,以仪式感增强育人效果。


  

  王晓丽院长在总结讲话中再次向全体老师解读了校党委提出的加强思政课建设“三合力、三举措、一研究”。她强调,未来的思政课建设将通过“三合力”凝聚育人共同体的强大势能,依托“三举措”构建教改落地的立体路径,以思政课建设研究锚定高质量发展的永恒命题。

  王晓丽院长肯定了老师们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做出的积极探索和亮眼成绩,她指出,教改探索最终都要回归“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本质上都是对“如何让思政课入脑入心”的深度研究。学院将系统梳理各位老师的实践成果,把分散的“珍珠”串成“项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研究范式,让每一项改革都有理论支撑、有实践验证、有成果转化。王院长指出,教学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学院以此次交流汇报为新起点,继续以“三合力”凝聚共识,以“三举措”破解难题,以“一研究”深化规律,让中传马院的思政课既当“顶天”的理论课,又做“立地”的实践课,真正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金课”。学院也将全力为大家的教学探索提供支持,让每一份扎实的付出都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此次汇报会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有组织的思政课教改的系统性与协同性。学院通过搭建交流平台,整合各位老师的教改智慧与实践经验,形成了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教改氛围。从数字化教学赋能到教学方法创新,从实践育人拓展到教学体系完善,每一项成果都凝聚着老师们的心血与智慧,彰显了全院教师扎扎实实践行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的责任与担当。

  2025年1月,学院秉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以有组织的教学改革作为有力引擎,稳步托举思政课教师全员开展教学改革。学院共成功确立25个项目立项,其中包括为不同学院量身定制专属思政课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分类教学项目,以“三合力”试验班、教学方法试验班、青马重点试验班以及“思政+AI”试验班为主要特色的思政课试验班项目,整合校内外丰富资源搭建起多元立体实践平台的“大思政课”项目,以生动鲜活的方式讲好红色故事的四史课建设项目和人工智能课程知识图谱建设项目。

  下一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进一步梳理、总结和推广优秀教改经验,持续深化有组织的教学改革,推动思政课建设再上新台阶,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