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要闻

一体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暨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同备一堂课活动在我校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   2025-07-11

(通讯员:姚厦瑗 摄影:李思琪 秦少怡 刘沐颖)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711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主办,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承办的“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集体备课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



本次备课会以“一体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为主题,聚焦探索理论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旨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思政教育“北京经验”。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宣教处处长于海,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郗戈,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张绍华出席开幕式。



活动开幕式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刘东建主持。



张绍华在致辞中介绍,中国传媒大学作为“双一流”高校及“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教育重镇”,将思政课建设列为“一把手工程”,以“三合力”“三举措”“一研究”构建思政课改革创新体系,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提升教学质量并强化科研支撑。中传马院作为北京市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成员单位和“朝阳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牵头单位,近年来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与朝阳区教育两委紧密联系,依托“京东六校”思政课建设共同体平台,通过集体备课、“共上一堂课”等活动,取得显著成效。未来,中传将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深化与各学段之间的协同合作,推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及一体化发展,助力培养时代新人。



郗戈指出,世界变局下文化软实力至关重要。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对思政教育意义重大。将其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既顺应相关建设需求,也利于培养青少年文化自信。中国人民大学作为牵头单位,在推动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中作用显著。这一工程需各学段协同,提升教学水平,助力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海在致辞中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推动内涵式发展的指示,体现了党中央对思政教育一体化的重视。近年来北京市思政课建设改革成果显著,搭建起“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网络,形成高校牵头、区域联动、中小学参与的格局。未来将持续深化改革,坚持“贯通”核心,强化“协同”,聚焦“实践”,突出“特色”,夯实“机制”,构建育人链,培养时代新人。



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党委书记林建华与于海、张绍华一同向示范教学授课教师颁发了备课会参与证书。



在名家辅导环节中,林建华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政课旨在铸魂育人,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展开讲解。他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诞生于民族复兴与世界变局交织之际,回应多方面问题,在理论与实践互动中形成并指导实践,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也是“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科学体系。他强调,将其有机融入思政课需围绕铸魂育人目标,贯通各学段与课程,融入核心内容,同时要着力提升教师素养,推动思政课建设提质增效。



随后,在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孙靖的主持下,来自大中小学及民办、职业院校的7位教师依次结合各学段学生认知特点,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专题精心设计并展示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学校特色的教学方案。这些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们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解与运用,以及对不同学段学生特点的精准把握,为与会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思路和实践经验。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睿实分校教师王梓豪以“走进文化遗产 探寻中华文脉 坚定文化自信”为主题,通过“跟着习总书记去旅行”的主线,结合殷墟、敦煌莫高窟、北京中轴线等世界文化遗产,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中国传媒大学附属中学(北京中学传媒分校)教师董雪以“年韵绽放的文化自信——从烟火年味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合之道”为主题,立足七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以春节为载体,构建“个人—社会—国家—世界”认知图景,引导学生从春节习俗中的“和”元素入手,领悟“和文化”的精神内核及其当代价值。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教师刘烨以“解码博物馆之城建设铸牢文化自信根基”为主题,围绕北京市建设博物馆之城展开教学设计,通过课前社会实践活动和课上的多元互动,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激发学生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



北京市劲松职业高中教师曹凤杰以“赓续红色血脉 弘扬革命文化——以青春之我铸就技能报国之路”为主题,面向中职学生,通过沉浸式活动设计,将革命文化与职业教育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技能报国使命感。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教师刘晓以“文化自信:从大运河到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实践密码”为主题,结合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特点,以大运河文化带和城市副中心建设为案例,将文化自信理论与实践结合,引导学生将文化自信融入职业规划。



北京金融科技学院教师冯丽娜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主题,通过“文化为何是‘国之魂’?为何强调文化自信?何以坚定文化自信?”三大问题链驱动思辨,结合金融科技专业背景,增强学生对文化自信的现实感知。



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杨洋以“坚定文化自信: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想根基——警惕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为主题,结合传媒学子专业特质,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角度阐明了牢牢掌握党的文化领导权的重要性,强化学生对错误思潮的理论辨识能力。



教学展示结束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友文发表点评。他肯定七位老师的展示体现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的原则与理念。他强调,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标识性概念,需从民族复兴战略高度看待。要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与时俱进,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文明基因,应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传统文化以适配现代社会。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以中轴线为例,其体现三种文化的一脉相承与与时俱进。大学阶段应升华到使命担当,强调党的文化领导权,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可靠领导力量。



活动最后,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晓丽进行了会议总结。她指出,本次集体备课会是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升育人实效的生动实践。既是一次高质量备课会,也是一场成功的展示会,深化了理论武装,拓展了教学思路,强化了一体协同,为构建思政教育体系注入新动能。中传马院期待以此次备课会为起点,在北京市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积极贡献力量,将与各方持续学习深研,把党的创新理论精准融入教学,推动各学段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上深度协同,形成育人合力,更好回答教育根本问题。



来自朝阳区教工委、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方工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北京物资学院、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城市学院、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北京体育职业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北京市第十七中学、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朝阳学校、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等近五十家大中小学的领导和师生代表共计一百余人参加了本次集体备课会。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资讯平台(学习思政课APP)同步收看了论坛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