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要闻

领航者说 | 青马宣讲员登思政讲台 朋辈领航传理论新声

发布时间:   2025-07-15

(通讯员:杜娟 摄影:杜娟 李丹丹)当理论宣讲走出传统讲台,当青年声音对话青年心灵,一场关于理想与信仰的“双向奔赴”在中国传媒大学的教室里生动上演。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青年群体中落地生根,20255月,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校团委精心组建了我校首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宣讲团,首批十名青年学生宣讲员怀揣赤诚、肩担使命,以同龄人视角、鲜活化表达,相继走进春季学期本科生思政课堂,让“大道理”接上“青春地气”,为思想之光点亮成长之路。

宣讲员分别走进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结合教学内容,讲述中传青年如何用自身力量传播中国声音,传递青春使命,传承担当精神。


躬身实践:青年宣讲员的“行走课堂”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牛同悦

扎根乡土:传媒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传媒青年何为?”牛同悦以掷地有声的提问破题,将听众带入通州区“北京科技小院”的田野场景。作为土生土长的通州娃,这位扎根基层媒体的“小白”记者用镜头记录下科研青年与传播青年的协作图景——农业专家脚踩泥土钻研技术,传媒学子手持话筒直播带货。当镜头里的田野变成致富的密码,同学们跟随宣讲员读懂了“新农人”的时代内涵。




电视学院 赵珮伊

以体为媒:国际传播中的青春答卷

赵珮伊以“体育精神与中国青年的国际表达”为主线,串联起运动员生涯与国际赛事实践的双重经历。从省队训练场的汗水挥洒,到亚运会、亚冬会的志愿服务,她以“体育传播者”的视角解读文化交流,并通过科技技术向国际友人展示体育文化的数字化传承。赵珮伊同学现场展示的与中外青年交流照片,生动诠释了“以体育为桥,让世界看见中国”的青春使命。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陈卓尔

双语传声:从苗寨到世界的文化信使

青年不只是传播的‘受众’,更应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主角’。”外国语言文化学院陈卓尔以苗寨田野调查为切入点,讲述了一支由中外学生组成的实践团队,如何用英、汉双语记录苗绣纹样的文化密码与苗药炮制的非遗技艺。从苗绣到苗药,从田野到镜头,从“我”到“我们”,国际传播不只是国家战略,更是青春使命。用双语表达与真实讲述,让世界“听懂中国”更是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主动作为。


从苗寨到国际赛场,从直播间到科研小院,三位同龄人的实践让我们看到传媒青年如何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用“青言青语”实现了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的有机统一,同学们说,“这比任何教科书都更有感染力。”


  专业赋能:青年宣讲员的“现实解码”



  

  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 傅悦珊

  从鱼纹彩陶到黄河大合唱:解码文化根脉的生命力

当仰韶文化的鱼纹彩陶遇见《黄河大合唱》的激昂旋律,黄河如何成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傅悦珊以考古发现与艺术经典为切入点,从仰韶文化遗址的陶器纹饰讲起,串联起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演进脉络。她提出,从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实践到新时代文化传承的创新探索,黄河文化早已突破地理边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坐标。她的声音,告诉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既要做文明文化的守护者,更要成为让文明基因“活起来”的传播者。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房捷

  批判性思考:如何逃出突破技术异化的迷思

AI能生成论文框架,算法能预测爆款文案,我们是否正在沦为技术的“数据苦力”?房捷同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劳动异化理论,剖析DeepseekChatGPT等技术对青年创新劳动的双重影响。她结合自身实践与理论分析指出,破解异化的关键,在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引,在技术应用中坚守人的主体性。青年既要善用AI作为创新工具,更要在批判性思考中守护劳动的本质价值。



  

  马克思主义学院 隗书贤

  洋山港“飞地”:激活区域协调新动能

打破行政壁垒的“属地不变,利益共享”,如何让一片海域成为高质量发展的范本?隗书贤同学以沪浙合作开发洋山深水港为例,解读区域协调发展理念的实践智慧。她介绍,通过跨区域资源整合,洋山港实现了“上海管理、浙江投资、利益共享”的创新模式。协调发展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以制度创新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她用青年人听得懂的语言带领同学们从这一案例中领悟系统思维,在未来实践中践行“全国一盘棋”的发展理念。

  
  

  

  新闻学院 卢燕林

  “小白杨”的军营答卷:传媒青年的家国情怀实践

从校园话筒到军营哨位,中传学子如何将个人理想融入强军事业?卢燕林同学以个人军旅经历为线索,用“小白杨”的象征串联起参军故事与时代使命。他分享了在部队用镜头记录训练生活、以传媒学子参与国防教育的经历,阐释了传媒专业能力与军人职责的融合路径。“小白杨既是哨所旁的戍边象征,也是新时代青年将“小我”融入“大我”的精神图腾。


★★四位同学以传媒专业视角连接理论与实践,凸显了自身专业在解读理论和现实问题中的活学活用,引导朋辈传媒学子开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时代议题的探讨。


智焕生机:青年宣讲员的“破局新篇”




人文学院张璐

破“勤而不富”困局,看乡村振兴中的青春动能

如果天道酬勤,富起来的应该是农民——但为何现实中存在‘勤而不富’的困境?”张璐以犀利设问切入,通过田野调查数据揭示农业现代化转型中的结构性挑战。她指出,国家连续22年将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正是通过政策杠杆与科技赋能寻求公平与效率的平衡。当95后新农人李想带着直播团队让家乡蜜桃销量翻十倍,当无人机植保技术让亩均成本下降30%,我们看到青年正用新理念打破传统农业的发展瓶颈。张璐同学讲到,乡村振兴不是单向的政策输入,而是需要更多青年带着技术与创意返乡,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希望的身份。




人文学院吴怡婷

智绘红色文脉,Z世代的数智化传承实践

吴怡婷以“智绘红色文脉青春筑梦强国”为主题,从遵义会议会址VR展厅的百万点击量说起,剖析Z世代作为“数媒土著”的独特优势。她展示了自己参与开发的“红色记忆”数字地图项目——通过AR技术在革命旧址叠加历史影像,让年轻用户以互动方式“穿越”历史现场。当00后用虚拟主播重现长征故事,当区块链技术为红色文物建立数字档案,人们正在构建永不褪色的“云端红色博物馆”。吴怡婷呼吁青年学子善用数字技术优势,让红色基因在元宇宙、短视频等新场域中焕发新生。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田文浩

以声为桥连古今,传媒学子的文化“两创”实践

针对“肉喇叭”式传统文化传播的争议,田文浩展示了传媒青年的破局之道。“当《山海经》中的‘饕餮’通过语音合成技术发出龙吟,当抚远鱼文化借助声景设计成为文旅IP,我们正在用‘新闻+语言+艺术+技术’的融合思维激活传统。”她以自身参与的项目为例,为博物馆文物制作“声音名片”,用方言配音重构民间故事,通过声波可视化技术让《诗经》韵律可触可感。从让古籍里的文字“开口说话”,到让非遗技艺通过声音电商变现,传媒青年的使命就是做传统与现代的“声音摆渡人”,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书写文化传承的新篇章。


★★★三位同学以问题导向联结理论与实践,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融入时代课题的探索,她们善用技术赋能的特点,体现了青年人的实践与创新,让思政课堂的思想深度与实践温度同频共振。


十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宣讲员以同龄人视角、青年化表达,让党的创新理论从书本走向生活,让理想信仰从话语变为行动。当青年宣讲员用脚步丈量时代、用专业解读现实、用创新点亮未来,他们传递的不仅是知识与观点,更是新时代青年“强国有我”的坚定信念与行动自觉。未来,愿更多青年接过思想的火炬,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坚定理想、在传承与创新的征程中勇担使命,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的奉献中绽放更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