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要闻

教改试验在探索 | 马院学子赴科右前旗书写乡村振兴“传媒答卷”

发布时间:   2025-08-28

(通讯员 冯雅婷 摄影 刘昊昱 杜娟 李丹丹)八月的科尔沁草原,天高云阔,绿意无垠。202585日至11日,“研行中国・传旗赋能”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一行赴内蒙古科右前旗,开展“习近平治国理政专题研究”课程开放性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活动由副院长杨洋老师带队,科右前旗查尔森嘎查第一书记赵斌老师担任指导,马院10名硕士研究生深入蒙东大地,共同调研探讨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双维赋能下的乡村振兴。

 

  

  从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到乌兰毛都草原宿集,从那达慕会场到非遗合作社,实践团通过产业调研、文化体验与劳动实践,完成了一堂开放而深入的思政专题课。


产业振兴探路:解码农业现代化与特色链活力



实践团聚焦科右前旗的产业振兴路径,先后走访察尔森农创中心、家禾米业、德伯斯玉米产业基地和特门嘎查羊肉养殖加工链。同学们走进车间、田间与牧场,深入了解科技赋能农业、规模化种植和特色畜牧业的运营模式,切身感受产业振兴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核心作用。


文化根脉传承:解锁非遗活化与文旅融合新篇



团队在实践中深入感受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在兴安盟那达慕,体验传统体育竞技与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走访萨日朗巾帼民族专业合作社与熬力斯台民族手工艺品公司,调研札萨克图刺绣与马鞍制作两项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与现代转型;考察乌兰毛都草原宿集,探讨高端民宿带动文化传播与消费升级的模式,体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乡土脉动体悟:践行一线劳动与民生对话初心



实践团深入基层一线,与农牧民面对面交流。在察尔森“传旗农场”,同学们亲身参与农耕,体验劳动艰辛;走进嘎查老乡家中,倾听民声民意;在额尔登特马场,感悟“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赴阿尔山西口村,调研乡村振兴的典型路径与创新模式。通过一系列实践,同学们不仅提升了社会调研与群众工作能力,更坚定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念。


红色记忆追寻:感悟民族解放与共同体使命



实践团还参观了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透过珍贵的历史资料和生动的展陈叙事,同学们深切感受到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奋斗、追求解放的光辉历程。大家进一步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历史的启示,更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根基所在。



一周的实践短暂而丰厚,既是一次理论的淬炼,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同学们行走在祖国北疆的边境线上,不仅体验了真实的农牧生活,更触摸到了一段段“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动人故事。这堂开放的思政实践课,让同学们读懂了平凡坚守中的忠诚奉献与家国担当。

  此次实践教学活动得到了研究生院的立项支持,纳入到我校中传特色开放性教学范式改革中。这一教学形式拓展了实践育人空间,形成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有机结合,在祖国乡村基层实际中感悟新时代生动实践,培养了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学们将系统整理田野记录与体悟,形成课程学术成果,真正践行以专业服务社会、以传播赋能乡村的使命,为讲好中国乡村振兴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贡献中传人的智慧与力量。


实践知行升华:凝聚青春担当与乡村振兴力量



  23思政冯雅婷

当我们真正走进草原深处,俯身于田垄之间,倾听农牧民最真实的声音,才真切体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千钧重量。在家禾米业的机械化车间、特门嘎查的规模化牧场,我看到了科技为传统产业注入的蓬勃动力;在那达慕大会的沸腾现场、萨日朗合作社的指尖传承中,我感受到文化振兴所带来的凝聚力与创造力。这些鲜活的场景,让曾经停留在书本中的“乡村振兴”“民族共同体”等概念变得真实可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正生命力,在于它能回应时代之问、扎根于中国泥土。我们将带着这片土地给我们的滋养,继续思考、持续书写,用专业和热忱真正“传旗赋能”,为中国的乡村故事贡献青春力量。



  23马中化张璇

从对“乡村振兴”的抽象概念认知到亲眼见证农创中心的科技赋能、非遗工坊的文化传承,从课堂上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解读到面朝黄土背朝天在传旗农场除草、与农牧民促膝长谈的躬身实践,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份丰硕的调研报告,也是对科右前旗产业与文化的具象认知;是对”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领悟,也是从“知”到“行”的成长蜕变。那些泥土的温度、农牧民的笑声、蒙古马精神的感召,让书本里的真理变得可触可感,让我更加坚定了用理论服务基层、以专业所长赋能乡村的初心。



  23思政刘昊昱

这次实践是一场文化与土地的双重对话,通过对民族非遗文化的参观调研,我领悟到这些活态传承的记忆并不仅仅是民族记忆的载体,也更让我看到文化振兴的无限可能。在察尔森嘎查传旗农场开展的劳动教育实践中,团队成员们在辣椒田中认真除草,挥洒汗水,让我看到了劳动教育的意义,也让我懂得产业振兴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从一垄田一把锄头开始的踏实积累。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既要仰望星空,更要俯身耕耘,既要敢想敢试,更要一步一个脚印。



  23思政寸苏丹

此次内蒙古调研之行,让我深切体会到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的蓬勃脉动。走进玉米、牛羊肉加工厂,我看到现代科技赋能传统农牧业,产业链的延伸正带动牧民增收致富,这正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蒙绣、马鞍等传统技艺的匠心独运,不仅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更在创新中焕发新生,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民宿经济的兴起,则展现了文旅融合为草原带来的活力,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真实写照。



  23思政张诗雨

此次科右前旗之行,给我带来两大强烈触动。一是让我真切触摸到乡村振兴战略在民族地区的生动实践,深刻认识到“五个振兴”并非抽象理论。从家禾米业自动化生产线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到特门嘎查羊产业规模化发展,再到“马产业”融合文旅价值,我看到科技为农牧业赋能,特色产业成为乡村发展的强劲“引擎”;萨日朗合作社绣娘指尖的非遗传承,更让我明白文化振兴是乡村的“根与魂”。二是在与农牧民的沟通交流中,我读懂了“人民至上”的深层内涵。察尔森村村民借农机解放双手、民宿创业者带动邻里致富,他们的奋斗与笑容,让我深知乡村振兴的核心是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



  24马中化杜娟

这次研学,我不仅学到了农业知识、体验了乡村生活,更被这里的风土人情深深打动。琳琅满目的传统农具、精美的手工艺品和老照片,生动展现了当地的历史变迁和民俗风情。察尔森镇就像一本生动的教科书,让我看到了乡村的发展潜力和独特价值。从察尔森带回来的除了黢黑的胳膊还有满满的感动记忆。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写在报告里的话术,是一双双厚实的手从泥里摸出来的真理。



  24思政尹书敏

置身在科右前旗的田野间,让我读懂了“行走的思政课”之于“五育”的层层深意。在产业振兴一线,我们见证佳禾米业的自动化生产线轰鸣运转,在农户家中听取科技发展在稻田中运转带来的巨大影响,也听农机手道出国产农机的改进需求。我们在观察与思考中提升智育素养,更懂得“国之大者”不是口号,而是要在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等问题上主动担当。与农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时,半天的田间劳作便让我们汗流浃背,身体的疲惫让“粒粒皆辛苦”有了体感温度,这正是劳动教育的真谛,让我们在“自找苦吃”中厚植奋斗精神。我们从蒙古马“吃苦耐劳”的精神里感悟德育力量,从绣娘融合苏绣元素的创新中体会美育内涵,明白文化振兴既要守正也要创新。



  24马中化李丹丹

本次研学之旅,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来到基地与院校联合成立的“北疆布丝瑰研学基地”,这里搭建了传统服饰纹样数据平台,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讲解员的介绍,我们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的融合之美。一方面,基地传承了蒙古族刺绣、盘扣等精湛的传统手工艺,让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体现了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敬意与传承担当。另一方面,基地为妇女提供了就业创业平台,无论是当地牧民妇女,还是高校大学生,都能在这里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真正实现了“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的转变。



  23马中化陈祺曜

这次实践,我们真正走进了内蒙古科右前旗的广阔天地,把课堂搬进了田野和牧区。在察尔森,我们进大棚亲身体验辣椒苗的疏草工作,学习大米制作的流程和衍生产品的创新,体验现代农业的脉搏;在乌兰毛都,采访牧户、品尝奶食、参观非遗制作,感受蒙古族文化的深厚温度。这一次,我们不只是在书本里读乡村振兴,而是真正成为它的一部分——用专业能力帮助乡村讲故事,用劳动实践贴近土地与人。一路走来,让双脚与双手沾满泥土,使心灵因贴近土地而愈加明亮。我们不仅收获了知识,还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光明前景。这不仅仅是一堂课,更是一场青春的奔赴,一次脚踏实地的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