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者说 | 从阅兵荣光到历史担当 ——思政课教师杨洋走进北京中学明德分校讲授“开学第一课”
发布时间: 2025-09-08
(通讯员 孙靖)2025年9月4日上午,北京中学明德分校隆重举行新学期开学典礼,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洋副教授受邀以“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基于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为题,在典礼结束后为全体师生带来了意义非凡的“开学第一课”。
这堂聚焦国家记忆与青年使命的思政课,以杨洋老师亲身参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观礼的珍贵经历为引,深度解码胜利日纪念活动的厚重历史意涵,点燃了现场学子的爱国热情与思想火花。
阅兵荣光:亲历者讲述国家力量的震撼脉动
课堂上,杨洋副院长以第一视角重现了九三阅兵的恢弘场景。作为北京高校军事理论课协作教学授课教师,他不仅生动解析了阅兵仪式背后“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核心意义,更以军事专家的视角,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受阅方阵中亮相的歼-20、东风系列导弹等大国重器。他深情阐释:“这些装备不仅是国防实力的飞跃,更是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复兴的钢铁见证。”当屏幕展现新型武器影像时,会场惊叹连连,新生代对中国力量的认知从抽象走向具象。
正本清源:以历史唯物主义击碎虚无主义迷障
课程的核心落在对历史认知的深层辨析。杨洋副教授直面当下思潮,以扎实史料和严密逻辑,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对抗日战争的曲解。他通过详述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领导百团大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关键史实,掷地有声地论证:“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这是被血与火铸就的历史结论!”深刻的分析引发学生深思,教室中笔尖沙沙作响,记录着历史真相的回归。
少年心声:油画传情映照思政育人的炽热回响
近两小时的课程高潮迭起,互动环节学生争相提问。课程尾声,学生代表向杨洋献上亲手绘制的油画,表达对课堂的深切感念:“杨老师让我们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更读懂了肩上的责任。”热烈的掌声与青春誓言交织,彰显思政教育直抵人心的力量。课程结束后,不少学生围拢过来,与杨老师继续探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思政第一课的余韵在校园中延续。
贯通育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生动实践
杨洋老师走进中学校园,以阅兵现场的震撼、历史镜鉴的澄明,为学子铺开一幅兼具家国情怀与思辨精神的时代画卷。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关于信仰与担当的青春对话,为新时代思政教育写下生动注脚。
北京中学明德分校刘晓媛老师表示:“杨洋老师的课是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完美融合。我们持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就是要让信仰的种子在不同学段扎根生长。”
此次活动不仅在相邻学段中为中学生搭建了对话专家学者的桥梁,更探索出以鲜活历史滋养时代新人的创新路径。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思政教育的理论高地和实践先锋,在此次跨学段育人探索中充分发挥了领航作用,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青少年听得懂、喜欢听的生动叙事。马院专家走进中学课堂,不是简单的知识‘输血’,而是在青少年‘拔节孕穗期’注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因密码。这种双向贯通的育人模式,既让中学生提前感受大学思政课的学术魅力,又促使高校教师更准确把握青少年认知规律,真正实现教育资源的共生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