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要闻

烽火长河:回望峥嵘岁月,传承抗战精神 ——第一期中国传媒大学“三合力协同育人思政大课堂”圆满举办

发布时间:   2025-10-10

(通讯员:张星煜 徐与泽 摄影:李溪源 徐与泽)“铁骨铮铮御军魂,碧血丹心灿星汉”。为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度融入思政课堂,传承抗战精神,激发师生爱国情怀,2025929日,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中传讲堂举办了首期“三合力协同育人思政大课堂”。



本期课程以“烽火长河:回望峥嵘岁月,传承抗战精神”为主题,通过多元形式带领师生重温抗战历史,汲取精神力量。



本次课程依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课程团队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在跨越时空的红色对话中,深刻解读抗战历史,诠释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与当代价值。课程由青年马克思主义学院第八期学员李梓东主持,京东地区部分高校和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代表、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师生代表共同观摩。



课程伊始,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参与九三阅兵广场合唱的同学们登台,深情演唱《黄河大合唱》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嘹亮的歌声奏响红色主旋律,瞬间将现场师生带入浓厚的爱国氛围。



合唱团代表赖李想同学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她表示九三阅兵是一次与历史的深刻对话,新时代青年应肩负民族复兴使命承载历史嘱托,努力成长成才。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田润作为九三阅兵新闻中心志愿者,回忆起国歌响起时,全场热泪盈眶、自发向转播屏行注目礼的动人时刻,那一刻所有疲惫都化作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在课堂讲授环节,马克思主义学院武闽副教授结合九三阅兵的时代背景,从历史和现实维度,深入剖析当前国际形势和阅兵意义。武闽老师指出,此次阅兵对于弘扬正确二战史观、彰显强军战略价值具有重要意义,鼓励同学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传承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奋斗



在朋辈参与九三阅兵演出和服务的热情感召下,在武闽老师的生动讲述中,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抒发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洋副教授也分享了自己在阅兵现场观礼的真切感受,他提到,置身现场能深切感受到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凝聚力,这种震撼不仅来自军事力量的飞跃,更来自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



随后,杨洋老师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研究部主任李庆辉研究员一同,以史实和数据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李庆辉主任还对比了抗战时期与现今的武器装备,指出我军从“每枪配弹30发”的窘迫到QBZ-191步枪跻身国际一流,中国强军之路的每一步都是对革命先烈的告慰。

本次课程还特别邀请了张自忠将军的外孙车晴、叶挺将军的孙女叶莲作为对话嘉宾。



我校退休教师、原科技处处长车晴回顾了张自忠将军从乡绅子弟成长为抗日名将的历程,重点讲述了1940年枣宜会战中将军亲率部队东渡襄河、壮烈殉国的事迹,并强调将军“武人不怕死”的信念以及以身作则激励将士的精神。车晴老师还作为传媒领域前辈,寄语同学们要传播真实、守护真相、勇担社会责任。



叶莲女士则带来了《囚歌》背后的故事,她动情地讲述叶挺将军用筷子蘸着棉灰水写作时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守,以及将军获释后第一时间申请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经历,彰显了革命先辈对红色信仰的坚定。叶莲女士总结道,叶挺将军被囚禁的1830个日夜证明,真正的钢铁是在民族危难时刻团结一心的精神坐标。



与二位抗战名将后人对谈后,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张凯副教授进行课堂总结,他希望同学们做好抗战精神的传承者,铭记先烈们在绝境中的坚守,珍惜当下和平生活。正是有了他们在绝境中的向光而行,我们才能够在和平的环境中向阳而生。”



课程最后为同学们推荐了阅读参考书目,图书馆曹海霞副馆长介绍了车晴老师捐赠的《八路军战史》《南京保卫战史》《抗战老兵口述实录》等书籍,鼓励同学们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深入学习抗战历史。



课程开始前,校党委副书记张绍华会见了车晴、叶莲、李庆辉三位来宾,并与课程组老师和参与本次协同大课堂的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亲切交流,对本次“三合力协同育人思政大课堂”的举办给予了高度肯定。张绍华指出,此次活动很有意义,不仅是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积极响应,更是学校思政教育创新与三全合力育人实践的一次生动体现。通过多元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让师生们深刻感受到了抗战精神的伟大力量,也为今后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合力协同育人思政大课堂”是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落实校党委思政课“九字方案”改革创新体系的重要举措。本次课程凝聚了党委学生工作部、校团委、图书馆、离退休工作处、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电视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等多方力量,通过嘉宾访谈、故事分享、合唱互动等形式,打造沉浸式的课堂体验,取得良好效果。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围绕“三合力”“三举措”“一研究”九字方案,探索具有中传特色的思政课改革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