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思政课:青马九期学员乡村振兴专题学习纪实
发布时间: 2025-10-24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后有着怎样的顶层设计与实践路径?
青年又能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2025年9月,中国传媒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九期学员在学院导师潘攀的带领下,以一场“行走的思政课”寻找时代之问,展开了一场关于责任、专业与使命的深度对话。活动以“三讲一悟”为主线贯穿始终:阿里巴巴乡村振兴特派员讲述一线“事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解析政策“学理”,思政课教师明晰青年“道理”——三重维度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中悟得服务乡土、报效家国的“真理”,从而以传媒之专长,书写乡村振兴的青春篇章。
实践·躬行——在基层中读懂乡村
早在九月专题学习启动之前,青马九期学员已踏上乡村振兴的实践征途。在今年暑假,青马九期师生赴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察尔森镇开展社会实践,提前开启了乡村振兴的实践课堂。他们在这里开展了一系列围绕乡村振兴主题的实地调研,用脚步丈量乡土,以行动诠释担当。

实践团与当地政府深入座谈,走访农创中心,考察农产品品牌建设与电商推广成效;调研家禾米业“农业+文旅”融合模式,探访“半亩方田”民宿的创业实践;分赴德伯斯镇与敖力斯台嘎查,调研玉米订单农业与草地羊产业转型。与此同时,学员们还开展了教育支持、入户走访、劳动实践等多样化活动,倾听农牧民真实心声。


这段八月在察尔森的实践经历,不仅让学员们对乡村振兴有了具象认知,更在理论层面激发了深层思考。当九月重返校园开展专题学习时,那些鲜活的田野记忆与政策理论相互印证,为后续的读书研讨与阿里参访奠定了扎实基础,形成了“从实践中来,到理论中去”的良性循环。
深读·思辨——在理论溯源中构建认知图谱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专题学习始于扎实的理论准备。9月中上旬,在导师潘攀的指导下,青马学员以五个读书小组为单位,系统研读了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到2025年最新出台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标志性政策文献,并拓展阅读了《破局乡村振兴——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11个思考》等权威专著。通过对乡村振兴政策演进脉络的梳理与核心内涵的把握,学员们逐步建立起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性认知,深刻理解了其时代意义与实践要求。
9月21日,一场思想碰撞的读书分享会将理论学习推向高潮。五个读书小组分别围绕“战略思想与政策演进”、“‘千万工程’经验与模式解析”、“乡村产业融合与创新发展”、“文化赋能与乡村价值创新”以及“乡村治理与青年使命”五大主题展开汇报。分享会上,有对浙江“千万工程”从“美丽乡村”到“共富乡村”迭代路径的深入剖析,有对农文旅融合、智慧农业等新质生产力引入乡村的案例探讨,更有对文化“软实力”如何转化为发展“硬支撑”的创新思考。思想在交流中碰撞,乡村振兴的立体图景在分享中愈发清晰。


随后,学员们陆续分享了暑期赴察尔森开展社会实践的鲜活记忆。董心洁讲述了充满乡土气息的“味觉记忆”;仲欣怡回味着与孩子们相处的温暖瞬间……这些来自田野的片段,为理论学习注入了真实的温度与情感的力量。


最后,潘攀老师以《从“千万工程”到“阿里特派员”:乡村振兴关键靠什么?》为题,为学员们带来一场系统深入的专题授课。她指出,乡村振兴的“定盘星”在于党建引领——这不仅是根本保证,更是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的核心力量。与此同时,她强调创新驱动是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具体体现为三大路径:科技创新赋能农业现代化,制度创新构建长效机制,模式创新开拓发展空间。整场授课逻辑严密、案例生动,将政策文本、地方实践与青年责任紧密相连,为学员们构建起理解乡村振兴的完整认知框架,也为后续赴阿里巴巴的实践研学奠定了坚实的学理基础。

行走·问道——在实践浸润中感悟时代脉搏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9月28日下午,在青马学院执行院长王晓丽、教学副院长须大为和导师潘攀的带领下,青马师生一行走进阿里巴巴北京朝阳科技园,以“乡村振兴的青年责任与传媒力量”为主题,开展了一场沉浸式实践研学。

活动伊始,师生们参观了阿里巴巴数字党建馆。从实时滚动的电商数据大屏,到乡村振兴展厅生动的实践案例,学员们直观感受到数字技术如何重塑乡村发展生态,也对乡村振兴实践有了更具象的认知。



一讲“事理”:聆听一线的泥土之声
紧随参观环节,阿里巴巴社会责任资深专家、浙江省开化县乡村振兴特派员刘琳通过线上连线,以“从板栗格格到地瓜公主”的实践历程,为学员们呈现了一幅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她回顾了阿里巴巴从2017年成立脱贫基金到2021年升级为乡村振兴基金的历程,并分享了集团派驻全国的35位特派员深入县域、年均扎根超300天的实践足迹。这些来自19个业务单元、平均司龄13.6年的阿里人,成为连接技术与乡土的重要桥梁。
在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刘琳被当地称为“板栗格格”。面对百万亩优质板栗“有产量无品牌”的困境,她推动鲜板栗进入盒马,年采购量达500吨;开发即食冰栗等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提升利润30%;更通过143场电商培训,激活留守妇女创业就业,将快递成本从每斤5元降至1.8元,真正“把定价权抓回农民手中”。
转战浙江开化后,刘琳以“小香薯产业创投”为切入点,探索出“阿里出资15%+政府配套60%+企业投入15%+村集体持股10%”的共创模式。在这一机制带动下,一批青年返乡就业,连最年长的农户也实现增收,“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美好愿景正成为现实。


从青龙的“理念引领、精准帮扶”到开化的“同频共振、共创共富”,刘琳的讲述让学员们看到,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技术赋能、产业升级,更离不开机制创新与人的激活。这些来自田野的实践智慧,正是乡村振兴中最真实、最动人的“事理”。
二讲“学理”:洞察治理的深层逻辑
随后,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连宏萍教授以《乡村振兴与企业责任》为主题,为学员们构建了一套理解乡村振兴的系统性认知框架。
她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发,系统梳理了党的十六大以来乡村振兴政策的演进脉络,揭示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战略深化与迭代逻辑。连宏萍教授进一步提出“企业创造共享价值”的核心理念,阐释企业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的多重角色,并寄语青年学子树立“义利兼顾”的新商业价值观,培养接地气的沟通能力与解决真问题的创新能力,在未来成长为引领变革的中坚力量。


三讲“道理”:筑牢思想的行动根基
活动尾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晓丽作总结发言。她指出,本次“行走的思政课”通过“三讲一悟”的立体化教学设计,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她勉励同学们将所见所闻转化为讲好中国乡村故事的自觉行动,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个人价值,真正筑牢将青春理想融入国家事业的“道理”。

以此为契机,现场举行了中国传媒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点授牌仪式,王院长代表学校向阿里巴巴集团颁发中国传媒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点证书,令校企合作共建思政育人平台迈出实质性一步,也为青年学子持续参与乡村振兴拓展了制度化、常态化的实践场域。

四悟“真理”:青年与时代的同频共振
“刘琳老师的讲述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要把乡村振兴的使命与青年力量共同谱写在中国大地上。”本次实践研学在同学们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引发深刻共鸣。有人感受到“青马担当”的时代召唤,也有人体会到“数字赋能之智”与“扎根乡土之实”的辩证统一。

从抽象认知到情感认同,从理论思考到行动自觉,同学们在行走中感受时代脉搏,在对话中明晰肩头责任。他们悟得了将传媒专业与国家战略相结合的深层“真理”,坚定了用镜头记录乡村变迁、用创意激活乡土文化、用传播连接城乡发展的青春志向。这份在实践浸润中生成的使命感,正成为指引青马学子笃定前行的明亮灯塔。
青马学院本次专题学习成功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实现了从“认知”跃升至“认同”的深刻转变。乡村振兴的呼唤不仅是政策的落地、技术的赋能,更是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力量。而今,中传青马学子已整装待发——他们将以传媒人的独特视角,用笔尖记录变迁,用镜头定格感动,用创意激活文化,将在这场充满希望的田野实践中,交出一份饱含青春热忱的传媒答卷。
(通讯员 何思雨 摄影 陈雨豪 刘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