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第十期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上一堂课”展示活动
发布时间: 2025-10-31
(通讯员:赵泽文 王雪丁 刘洁 摄影:赵泽文 窦浩 鲁新月)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系列重要论述和学校党委提出的思政课提质增效“三三一工程”,10月28日上午,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第十期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上一堂课”展示活动在立德楼208教室举行。本次课堂教学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由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教师刘洁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教师王雪丁共同完成,北京大学2025-2026学年马克思主义学院访问学者、进修教师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思政课教师进行观摩指导。

两位主讲教师围绕“如何创造有意义的人生”主题,依托相邻学段衔接教研机制,持续打磨以课程为导向的一体化思政育人体系,培育了学生良好认知结构与思维方式。

首先,刘洁老师立足“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大纲与教学重难点,从“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问题导入,结合“人为什么活着”“人应当如何活着”“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三大核心问题层层深入展开。

刘洁老师组织学生积极讨论、思考,逐一破解“能力大小决定价值大小”“职业高低区分价值有无”等认知误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生价值,为青年学子搭建起连接理论与实践的认知桥梁。

随后,王雪丁老师从青少年成长规律出发,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核心主线,通过对比常识、神话、科学与哲学四种把握世界的方式,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的独特价值与时代意义。

她特别引入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庞众望的励志案例,通过“人物剪影—精神底色—三观解析”的层层深入,生动展现其“把苦难折算成成长货币”的世界观、“知识改命与责任绑定”的人生观、“把感恩置顶”的价值观,让学生在具象化的榜样故事中,直观感受正确“三观”对人生发展的定向领航作用。

在课程教学的第三板块,刘洁老师以“奋斗是人生最亮丽的底色”为核心论点,深情解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启发同学们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在“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的奋斗中成就出彩人生。

观摩教师普遍认为,本次“共上一堂课”通过跨校协作、师资联动、打破学段壁垒,达到了内容梯度设计科学、主题贯穿性强、案例资源共建共享的教学效果,亮点突出且成效显著,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的有益探索。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访问学者,河北省2024年教学能力比赛思政组一等奖团队主持人、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史晓萍:“人生意义”重要,但不好讲。刘洁老师和王雪丁老师联袂讲授的这堂人生课,分别从中学和大学两个不同阶段的理解发端,到榜样引领,再到哲理渗透,使得课程主旨更具针对性和贯通性,特别是从教学分工来看,中学教师重在明确立场,大学教师更重哲理阐发和辨析,使学生得以在良好的课堂体验下,对“人生价值”这一命题产生严肃且长久的思考。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进修教师,赣州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第一联盟体联络人、赣南科技学院教师邱斌:在两位老师风格各异、相互承接的讲述中,教学内容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思辨”进阶,契合高中教学与大学教学之间的衔接规律;主题上构建完整的人生观知识链条,形成了主题一致、层次分明的教学闭环;素材选取注重优质教学资源的跨学段复用,强化了一体化教学的协同效应。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高中思政课教师鲁新月: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生动实践,这种创新的“同上一堂课”模式,不仅为学生们打开了更宏阔的人生视野,也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研讨范本。它启示我们,思政课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生命的对话、价值的塑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