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要闻

重阳聚贤 马院共话“思政课建设研究”新方向建设

发布时间:   2025-11-12

(通讯员 张星煜 摄影 贺可心)十年砥砺奋进,十载春华秋实。20251025日,为庆祝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院十周年,深入探讨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研究的新理念、新路径与新方向,九九重阳节到来之际,马克思主义学院隆重举办“十载跨越,共话未来——思政课建设研究”新方向建设论坛。     



本次论坛特别邀请学院老领导、老教授与中青年骨干教师共同参与,旨在传承学术薪火、凝聚育人智慧,通过前辈教师的经验引领与年轻教师的创新视角交融互动,共同为新的专业方向“思政课建设研究”的设立破题引路,为思政课建设注入深厚底蕴与时代活力。



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晓丽主持,她向参会教师阐述了校党委把思政课建设研究纳入研究生专业方向,为持续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提供理论支撑的重要决策,介绍了学院目前在新方向建设上所做的工作。王晓丽表示,思政课建设研究新方向的设立是学院在新时代的重要探索,希望通过此次论坛汇聚各方智慧,为新方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在专题研讨环节,老领导、老教授们围绕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创新、跨学科资源整合、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等视角,结合自身丰富的教学与科研经验,为“思政课建设研究”新方向的发展建言献策。



张付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过程,中国传媒大学马院学子更应加强传播学素养,实现理论与传播实践的深度融合。



高慧燃老师特别强调了跨学科融合在思政课建设中的重要性,指出实践教学不能“走马观花”,而应建立系统化、高质量的案例库,推动实践课程真正落地见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冯宋彻教授提出,思政课教师应注重将理论话语转化为教学话语与学生话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其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毛明华教授从教师发展角度指出,需进一步优化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激励体系,助力青年教师成长。



闵惠泉老师强调“信息不等于传播,传播不等于传通”,思政课教学应注重传播实效,避免流于形式。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他呼吁教师团队积极吸纳多学科背景人才,增强课程的适应性与前瞻性。



齐金贵老师从学生培养角度出发,提出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兴趣点与现实关切,课堂教学应紧密结合社会现实问题,找准因材施教的切入点。他还建议充分利用北京丰富的文化与社会资源,加强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支撑作用。



姜连起老师聚焦资源整合与机制建设,强调要积极拓展校友资源与企业合作渠道,通过设立专项奖学金、提供实习与实践岗位等途径,为学生成长搭建更广阔的平台,增强思政教育的实践性与社会衔接力。



与会思政课教师立足新时代思政课改革的重点、难点与突破点如何打造符合研究生层次的“思政课建设研究”特色课程群如何贯通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双重路径如何搭建这一方向研究生的学术训练体系新方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布局的衔接策略等议题展开热烈探讨,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这些建议不仅为“思政课建设研究”新方向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师资培养等方面提供了清晰的思路,也为解决当前思政课建设面临的诸多挑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论坛最后,学院党委书记刘东建对各位老教授的莅临与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并强调学院将认真吸纳本次论坛的宝贵建议,持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学院将以建院十周年为新起点,继续坚持守正创新,聚焦“思政课建设研究”新方向,着力构建具有中传特色的思政育人体系,展现更大担当与作为。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思政课建设研究”新方向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也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十周年院庆系列活动书写了精彩篇章。展望未来,学院将以十年积淀为新的起点,持续深化思政课建设与改革,努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优秀人才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