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要闻

典藏背后的思想密码:鲁路研究员为马院师生解析马恩手稿文献价值与学术创新路径

发布时间:   2025-11-15

(通讯员 张星煜 摄影 贺可心)为贯彻落实学校研究生“四个一批”专业建设推进会精神,进一步推动思政课提质增效“三三一”工程,20251112日,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鲁路研究为师生作题为“典藏成果的文献价值——马恩手稿的背景探讨”专题学术报告。



报告会由副院长高宇主持,学院党委书记刘东建、院长王晓丽出席,师生代表参加学习活动。



  鲁路研究员首先全面阐释了马克思恩格斯手稿的典藏意义与研究新发现,重点展示了我国对马克思恩格斯手稿、藏书及复制件的系统性收藏工作,诠释出这既是确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编译准确性的学术基础,亦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作为。接着,鲁老师通过分析法文版《资本论》等案例,揭示了新发掘的6封重要书信对《资本论》版本研究的重要价值,并分析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修订出版过程中的心路历程。随后,鲁老师系统讲述了马克思关于中国问题的18篇报刊文章,认为马克思对于中国革命认识的思想虽受时代所限,但展现出的历史洞察力与宏观视角至今仍具启示价值。



在学术交流环节中,现场师生与鲁路研究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对话。

江春老师首先就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道主义”论述的学术争议提问鲁路老师从原始文献的解读脉络出发,细致分析了不同学者对该问题产生分歧的根源,强调了回归历史语境进行理解的重要性。

张静敏老师结合研究生培养的实践,请教关于马克思主义传播领域的选题方向问题。鲁路老师建议,研究路径宜“小而精”,例如可以通过系统比对《共产党宣言》或《资本论》的不同历史译本,或梳理不同研究机构对特定理论观点的阐释差异,从而在扎实的文本分析中做出创新性成果。

葛耘娜老师与鲁路研究员就马克思恩格斯合著作品的学术认定问题进行了富有启发的对话,共同探讨了如何在紧密的思想合作中辨析马克思与恩格斯各自独特的学术贡献。

针对杜飞衡同学提出的“马克思恩格斯手稿在跨文化传播中是否会因社会形态差异而对内容有所取舍”的问题,鲁路研究员回应称,从目前的国际实践来看,手稿的展出与出版普遍遵循学术客观性原则,内容公开透明是主流,仅在极个别涉及特殊隐私或未定稿的情况下会有所考量,但这并非普遍现象。



本次报告会通过深入的学术交流,生动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究的永恒魅力与时代活力整场活动既体现了对学术传统的尊重与继承,也彰显了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理论创新的勇气与视野师生深受鲁路研究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术精神、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感染,纷纷表示在教学、科研、学习中要进一步聚焦“一研究”重要任务,加强经典研读深度和力度,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